征文:一年,看完等身著作

        2017年的6月26日 ,我在朋友圈发起了一个阅读挑战:一年内看完,等身著作。之所以会有这个想法,是因为我的书迷儿子,他经常推荐好书给我看,我总说“嗯,好。等妈妈有空就看”。当他把整套的《哈利波特》、整套的《明朝那些事儿》码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真的感觉欠下了一大笔债,再不还,我要就要被埋没了,也许儿子从此就看不起我了。

图片发自App

        那天发完朋友圈,我便郑重其事地开始了,第一个月13.9厘米,第二个月17.9厘米,第三个月10.3厘米……读到四五个月时,刚开始的热情褪去,我就越来越迷茫:读了那么多书,基本读过就忘,有意义吗?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朋友常拿三毛的名言安慰我,我也就觉得理所当然,默念着,期待着我所读的书哪一天会在我的气质、谈吐、胸襟中显露。

      就在那段日子,听宝歌说起潘少侠的共读群,便让她拉我进了群。刚开始,不知道群里的具体操作,观望了一段日子。我跟着开始共读的第一本书是《高效通人士的七个习惯》,这一开始便刹不住车,《幸福的方法》《象与骑象人》……每本都跟,每本都全勤。读《结构思考力》时,还去当了学委,翻转课堂和大家分享;《DISCOVER自我探索》,是大年三十开始读的,正月初二起我就去旅行了,放进旅行箱的第一件物品就是《DISCOVER自我探索》,第一次跨年阅读,第一次旅行中天天阅读,作业还受到潘少侠表扬。读完之后,还作了 DISC分析,听纪华教练的解读,收获了很多,它真的改变了我的生活。最近,刚刚跟大家一起读完了《思考快与慢》,好难读的一本书,如果不是共读我肯定半途而废了。不肯错过每一本共读,因为我发现共读过的书,倒真的会在我的气质、谈吐、胸襟中显露。悄悄得意一下,我用DISC的方法,说服人事主管,同意我去参加期待已久的培训了,真的太赞了!

图片发自App

        绝对赞同潘少侠的推荐,我有些后悔进群太迟,便把前期共读的书都买回了家。这边共读间隙,我就读没共读到的书,特别感触深刻的是成甲的《好好学习》,原来我刚开始打卡时的那么努力,那么努力,只是陷进了“低水平勤奋陷阱”。什么是低水平勤奋?就是在原始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努力。仔细回想之前的读书方法,就是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遇到有启发的句子就画线或者摘抄。整个读书过程就是不断记录新知识的过程。试想,我连书里说了什么也不得记了,连自己读了什么都不记得了,还有多少内化在气质、谈吐和胸襟里呢?又一次庆幸自己进了共读群,同时也觉得也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已有一个初步的轮廓,期待更进一步。

图片发自App

        在共读的日子里,我也担心我的挑战,虽然现在真的发现没必要这么计较厚度,但既然挑战在那里,我就有使命去完成它。所以,一个月又一个月,既用共读挖深度,又用泛读积厚度,还用樊登读书会(2017双11共读群团的)来拓展阅读的广度,到2018年的5月26日,挑战的最后一个月开始,我已读了140.9厘米(我身高才1.5多点),所以挑战完成只是日子的问题。

图片发自App

      2017年6月26日,我说,我要在一年里看完等身著作,有朋友说我太疯狂,背后是满满的不相信;2018年的5月28日,我说,看完等身著作已经不再话下,有朋友说啥也不说了,只剩下崇拜。原来,认真读一年书,可以改变的真的不是一点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征文:一年,看完等身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