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的微博中,说到工作中讨论问题,如何才能讨论清楚?
第一条,一定要在讨论时把一些代词去掉,比如,他们,我们,这个,那个。用一些具体化的词来阐述。
记得曾经在一次给老板汇报问题时,被批的很狠,为什么?因为我当时提了句:他们说如何如何····
老板厉色:他们是指谁?
现在想来,这个是职场小白常犯的错误,总是想模糊化一些问题,用一些不清不楚的表达,即像是借口又不得罪人,其实并不好。
今天听古典讲度量式提问,说到我们常会用一另外一些模糊的词语,如不错、还好、还可以,已经尽力了来表达对一件事或者一个人的评价,其实这种语言特别有欺骗性。
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部门经理来汇报市场方案,他觉得中规中矩,但是没有新意,就问对方:“这个方案你满意吗?”对方回答:“总体上还行。”
谈话到了这里基本进入僵局,他肯定是不满意的,但是又不好怀疑对方的专业度,另外他相对于部门经理确实在专业方面不一定更擅长。
于是他问道:“如果对一个方案非常满意是十分,你现在会给这个方案打几分?”
部门经理回答:“7.5分吧”
他继续追问:“那如果做到8分还需要做些什么?”
部门经理巴拉巴拉~
他继续:“如果我们要做到9分呢?还需要增加什么?”
部门经理巴拉巴拉,越说越兴奋。
他总结:“那我们就这么做吧!”
通过这样的度量式提问,他最终是调整了整个方案的目标,奔着10分去。
所谓度量式提问,就是把之前模糊的随性的评价重新放到一个可计量的体系中,这样可以让所有人的坐标一致,目标对齐。
这个适用于正面评价,也适用负面评价。
同样一个词汇,在不同人的语言体系中代表的是完全不同的意思,而度量式提问,就是解决这种语言的欺骗性问题。
度量式提问的另一个部分,就是如果提升一分会是什么样,那我该怎么做去提升这一分。
而我们做事情,如果都能用这种可衡量的指标体系去自我评价,一分一分的提升,最终的结果则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今天学到的就是,讲话、做事情、甚至自我评价都应该具体化,可度量化,这样才会让事情更加清晰。
学习笔记
1.人生漫长且短暂
需知,人生 是一段非常漫长却又短暂的过程。
这些过程中 有太多的美好与幸福,只会在那段特定的年华绽放, 过了也就过了。
比如,属于年轻人的一些小小狂欢,只有在那段体力最充沛 最无忧无虑的时候才最值得去体验。
比如,属于成年人的那些美满幸福,只有在父母俱全 爱人 子女皆在身边时,才能够最完整的感受。
而这些美妙的人生片段,过之便难复得。
2、应天
凡是我敬佩的人,都有着一种令人绝赞的特性,那就是应天知命。
因为岁月的冲刷 和世事的拍打早已把他们的棱角磨平 ,深知人生有高有低,三起九伏。
所以这种人各个都是能在最顺和最逆的环境下做到游刃有余。
他们不会因为一时的顺境嚣张跋扈,也不会因为一时的逆流愁眉苦脸。
人生五年一时运,一时便是一局牌,老天丢给他顺牌能打的好,给他烂牌也竭尽能力去打。
运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