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作者】【美】彼得·C·布朗;【美】亨利·L·罗迪格三世;【美】马克·A·麦克丹尼尔
【章节】全书完
【字数】:2866
【重点】首先,不要被这本书的附名给骗了,这本书要强调的重点是:“从来就没有轻而易举的学习方法,相反,只有那些让你大费脑筋,经过大脑努力加工后的知识,能够运用在实践中的知识,才算是你真正学到的知识。
001 直觉的骗局
书中列举了很多我们平常很“努力学习”的场景:
1、在书上写写画画,用记号笔花花绿绿地标记重点;
2、上课或者看书时,很勤奋地抄笔记,记笔记,力争一字不漏;
3、课后及时背书,背公式或者原理,有时候要满满地写上好多纸;
4、课后不断地练习,反反复复地练,直到熟练为止。在运动项目上就是练习动作,在学习上就是刷题,以刷多少量的题为标准;
5、大段大段背诵课本、原著,以期在考试时能够准确地回忆,灵活地运用。
6、以课后花多少时间,无休止地学习为“努力”的标准。
实际上,这些在心理学上,都属于“偷懒”的行为。
因为这样机械地记忆,这样重复地练习,累的是身体和大脑的一部分,并没有整个身体和大脑的积极性。心理其实很厌倦,靠意志力强逼自己这样执行,虽然能够取得一些成绩,但是是低效率的学习方法。
这些方法看上去似乎“很努力”,但是实际上很低效。
这类学习模式,只是人们认为的很努力的一种直觉,而这种直觉往往是错误的。
002 书中给出的方法
书中似乎对于传统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1】并不是很感冒。书中认为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的研究,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设定,即假定这些单词无论发音或者意义并没有关联,他研究的是人类大脑如何记录这类信息。
但现实中,人几乎不回去学习或者记录这样看起来毫无关联、无规律和无意义的事情。因此如果依照这种曲线,通过反反复复地记忆机械地记忆知识点的话,随着时间的延长,一样会遗忘。
书中更多的是从现代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研究那些能够对人产生积极意义的知识、规律和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可以在适当地时候被调用出来,指导人们做出正确地,符合现实规律的决断。关键时刻,甚至能够救人的性命,这才是我们所要学习的。
书中列举的方法有两个:
一、检索式练习
二、自测
三、间隔练习
四、抽查卡
一、检索式练习:
(1)通过几个关键词或者线索,迅速回忆起其核心原理或者内容。
(2)看完一段以后,合上书本,问自己这一段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和我以前学过的那些概念有关联,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
(3)回忆的时候,难度越大,收效越大。犯错不会让你退步,检查答案并纠正错误才是目的。
(4)用概念和术语背后的真正含义来考核自己,而不是满足于一字不落地背诵原文。
二、自我测试:
(1)课后练习,能帮助及时回顾书本知识,是一种测试。
(2)定期测试(每周,每半个月)——记录分数,检查答案,准确地判断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3)有时候,可以自测的方式来预先检测还没有学到的内容——那些自己知道了,那些自己不知道。
(4)自测会带来生疏感和沮丧感,但由于出错,而再一次费力地去重新检索知识,重新努力回忆的这一个过程,反而会让自己记得更加牢靠。
三、间隔练习
不必要高密度,高强度连续不断地背诵、练习、测试。间隔一段时间,一天,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测试一次,效果反而更好。
练习也可以间隔一两天来一次。
四、抽查卡
当一些问题已经足够的熟练以后,不妨放在一边,重点照顾那些不怎么熟练的内容。
003 新旧女排的训练
2020年国庆,一个很火的电影名叫《夺冠》,讲的是新旧女排夺冠的故事。结合今天读完的这本《认知天性》,解开了我的一个困惑:为什么女排在连续的五连冠,在郎平退役以后,陷入了一个很长的低谷期。陈忠和时代有过一段时间兴起,而真正地新高潮,是郎平重返女排教练的时代,真的是中国女排,唯郎平不可或缺么?
不是这样的,真正的因素是,训练方法变了。
袁伟民时代,是机械训练,是大量的重复性训练,是肌肉记忆和提升反射性训练,是远超于普通运动员的大强度,超强度训练。这种训练,在当时的女排界比较罕见。即便提出这种训练方式的日本“东方魔女式”的训练法,也打不到当时女排的这种强度。因此当时的女排能一口气多得五个连续冠军。
但是这种训练或者习得的代价也是惨痛的,以郎平为代表的一代运动员,身体的主要损耗要远远大于其他人。她们可以说用一种“拼命”的态势为当时的中国打了一针强心剂,激励了一代人,在那个时代释放能量,努力奋斗。
后面,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训练模式,不可避免地被淘汰了。第一是没有人能够一辈子这样高强度地高能耗下去。第二是这一套一程不变的训练模式,也训练出了一成不变的打发,对手已经看透了。等到对手也适应了这种高强度的打法之后,她们无论在选手的高度、力量、弹跳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拔,在进行更为科学,更为合理和持久性的训练,我们原有的那一套“简单”模式就不灵了。
郎平回归之后,采取了国际上更为科学更为合理的训练模式。不再强调高强度、高能耗的训练模式。而是用了更多的科技含量,后勤保障能力,肌体恢复能力以及心理疏导能力。100人以上的集训,通过训练、比赛形成多种组合。在实际中灵活应用。
这非常符合《认知天性》里面提到的:“把日常训练当做比赛,把比赛变成日常训练。”这种模式。这种模式之下,中国女排后备储蓄多,基础扎实,荣誉感强的特点,就充分地发挥和调动出来了。所以女排的荣誉回归,也就顺理成章了。
004 核心
跟着上面女排的电影,结合《认知天性》,不禁又有了一个更深的思考:
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
假定把目标设定为分数,那么这个人就会为了创造好分数而努力。因此一些和分数无关紧要的,即便也属于求知内容的知识就会被选择性忽略——它们不考,所以可以不用学。而大众也认为,只要这个人分数高,就代表着这个人知识掌握水平高、智慧越高、能力越强。可是这样训练出来的人,只是一个解体能手,考试能手,并不见得会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能手,更可能和有独立创新意识这种想法差得十万八千里。
因为他的能力,就是在一个合理框架内(考试范围),运用规则(各种学习手段),达到利益最大化(获取高分)。
但是知识真正影响人类进步的要素,是好奇心。是从一个知识点,引出更多一个和多个未知知识点的好奇心。正是在这种好奇心的指引下,人类的知识才得以扩展、扩张。才有可能有了那么多叹为观止的发明和创造,才能一步又一步地满足我们对于未知世界的理解的欲望。这才是真正引导人类学习和进步的核心动力。
假如一个孩子,把自己全部的身心和精力,运用一些看起来“很努力”的手段,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原理,通过大量的刷题获取了考试的能力,但是却没有了好奇心,没有了对于知识的进取心。那么这个孩子的未来,很难成为一个有创新意识,有进取精神的人。大概率回归于平庸。
正如郎平和陈忠和对现代女排姑娘们的质问:你们究竟爱不爱排球,你们究竟是为了什么打球。
对于排球力争上游的进取心,骨子里那种不服输,不甘落后的心,一定要不能辜负自己的的那股子劲头,这才是新旧女排一脉相承的传统和核心。
同样,对于知识的好奇心,发自内心的喜爱和探究之心,不能辜负自己的生命,一定要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的那种进取心,才是真正值得珍视和呵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