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的七夕

图片发自App

七月流火。秋,不期而至。人说,秋天是浪漫的季节,更何况七月还有个被各路商家炒得如火如荼的“七夕情人节”。近几年来,中国人的“情人节”是越过越多了。2月14号,5月20号,农历的7月7,这几天都是备受国人追捧的“情人节”,这几天男人们若是无动于衷,不花点时间和心思对伴侣表真心,能不能跟自己心爱的女人把日子过下去,恐怕可真得算是个“劫”了。可对于大部分传统的大潮汕男人来说,这样的节日能少一个就少一个的好,毕竟制造“浪漫”可不是含蓄务实潮汕男子的强项,那么,七夕真的是中国人的情人节吗?——其实,它就是个伪命题!

图片发自App

七夕在古代亦称“乞巧节”、“女儿节”,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国传统节日,又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民间传说,因而才会被现在的商家炒成“情人节”。话说回来,情人们要是悲催到一年只能见一次面的话,那不是“老婆掉进河——凄凉” 啊。所以说“七夕过情人节”绝对是个伪命题!

图片发自App

作为具有显著特征的族群,潮汕人的七夕节既沿循中国历史文脉而又别具地方特点,其中既有有潮汕本土特色的“拜公婆”、“出花园” 等习尚风俗,又有传承中华民族尊老重孝美德的“走仔节”。

图片发自App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日,潮汕民俗把七夕这一天称为“公婆母生”。即“公婆母”生日时,凡家中有15岁以下的小孩的人家都要在家中祭拜公婆母神。“公婆母神”亦称 “床神”,是潮汕地区传说中孩童的保护神。潮汕人将七夕作为孩子拜公婆母的日子,有孩子“乞巧”之意,通过礼拜公婆神,乞望孩子聪明灵巧,活泼伶俐。也由此衍生出一些形象生动的趣谚俗语,如孩子顽皮好动,通常会被说是“公婆拜蜈蚣”,因蜈蚣多足,因而用来调侃小孩子手不停来脚不歇,调皮捣蛋,折腾不止。

图片发自App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孩子的成人礼。潮汕人为年满十五岁的孩子“拜公婆母”办“出花园”成人礼,亦多选在七夕这一天。在潮汕人的眼里,未成年的孩童在父母等长辈的守护下幸福成长,就犹如生活在“花园”里一样无忧无虑,等办过“出花园”,表示孩子已成人可以独立生活了。

图片发自App

潮汕人习惯称女儿为“走仔”,已出嫁的女儿相约在同一天回娘家省亲,潮俗称之为“走仔会”。 “走仔会”的日期多定在农历的传统节日,其中,最为普遍的是农历的七月初七日。这一天清早,已婚的“走仔”们,不约而同地随夫携儿,带上孝敬双亲的礼物回娘家省亲。旧时的礼物多为“甜花生猪脚汤”和“甜莲子汤”, “走仔”们送来的礼物,寓有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之意。这就是“走仔会”的内含所在。

图片发自App

其实,七夕其实是中国古代女子的“乞巧节”。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关于乞巧的记载。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而在牛郎织女的传说里,织女善织的仙女,因而古代女子在七夕这一天有“拜织女”的习俗。

想象下,七夕之夜,在皎洁的月光下,摆上一张八仙桌,系上刺绣台围,一群素心巧慧的女子,衣裾飘飘,言笑晏晏,在月下摆上各种精彩纷呈的花果制品及女红巧物,大显女儿们的巧艺。她们于案前焚香礼拜,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羞涩却美丽心事时,萤火虫正扑着翅膀,带着小灯笼在女子柔情脉脉的双眸里轻轻飞舞着,这是一幅多么静好温情的图画!

图片发自App

关于七夕“乞巧节”在全国各个地区都有许多不同的习俗。2006年,七夕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的乞巧习俗不少已弱化或消失,如今提及七夕,不少人都会说是它是中国情人节,然而,时代在变,但是美好优良的传统习俗,以及当中包含的特殊意义不能渐渐被遗忘甚至是摒弃。

图片发自App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更愿美好优良的传统习俗在新时代发扬它独特的魅力,弘扬新时代精神,正以更自信的姿态,展现独具魅力的东方智慧。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镇的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