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影片《海蒂和爷爷》,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
善良活泼的小姑娘海蒂自幼父母双亡,所幸得到了姨妈的收留。后来,姨妈因为工作原因,不能再继续照顾小海蒂。
于是,海蒂只好去投奔住在阿尔卑斯山下的的爷爷。爷爷原本是个脾气古怪,性格孤僻的老头,一个人独来独往,其他的村民也都对他敬而远之。
小海蒂的到来,如一束阳光一样,带给了爷爷温暖与希望,一老一少终于卸下防卫,相依为命。
《海蒂与爷爷》这部片子,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1。阿尔卑斯山的绮丽风景,海蒂的天真快乐,海蒂和爷爷的祖孙深情……每一个人内心的渴望,大约都能在影片中找到安慰。
而我在这个故事里看到了,一个人首先要看到世界的辽阔,然后,才可能拥有无限可能的人生。
02
对于所有的孩子,尤其是穷人家的孩子来说,世界的辽阔,即使没法用脚步去亲自丈量,也能从书籍中准确地感知。读书是可以改变命运的。
小海蒂来到富翁家中,为富家女克拉拉做玩伴,是海蒂生命的转折点。
正是这段经历,为小海蒂推开了一扇窗,让她见识到了,自己的生活,除了放羊,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小海蒂来到克拉拉家里之前,没有上过学,也不识字。
海蒂的朋友,放羊娃皮特一直说,放羊不需要认字,在阿尔卑斯山的人们也根本不需要识字。海蒂对此深信不疑。
海蒂来到富翁家里后,尽管有专门的家庭家庭教师,她可以和克拉拉一起学习,但是海蒂仍然对“读书认字”这件事情,毫无兴趣。
直到克拉拉的奶奶,用一本关于牧羊的故事书,在小海蒂的心里,埋下了读书的种子。
奶奶告诉海蒂,学会了认字,能自己读书,就可以知道故事的结局,不必依赖他人的帮助。
后来,海蒂回到爷爷身边,在小村庄的学校里继续学习。关于人生理想,大多数孩子的想法无外乎“子承父业”,打铁、种地、放羊……只有海蒂,想要“写故事”。
因为只有海蒂,曾经从这个小村庄里走出去,看到过另一种生活的模样。也只有海蒂,真正地领略到了,读书,可以带给生命更多种可能。
关于这一点,著名作家龙应台曾经给儿子写信说,“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03
对于在城市生活的孩子,尤其是物质生活富足,教育机会充分的孩子,一味地固守着这份优越和精致,生命其实是残缺不全的。
富家女克拉拉,家里如皇宫般豪华舒适,衣食住行有专人伺候,学习有家庭教师上门服务,健康有私人医生全权负责。
克拉拉有知识,有教养,却不健康,更不快乐。因为想念海蒂,最后来到了阿尔卑斯山下的海蒂爷爷家小住。
在海蒂的带领下,克拉拉在满是灰尘的干草里打滚,脱掉礼帽、长裙、靴子,让皮肤彻底裸露在阳光下,渴了,手捧山泉水就饮,饿了,端起羊奶就喝,喝完还要把碗添干净……
在阿尔卑斯山美丽风景的熏陶下,在海蒂热情开朗的感召下,克拉拉不仅收获了快乐,更是勇敢地从轮椅上站起来,逐渐行走自如。
克拉拉的康复,是故事里的奇迹,更有着关于教育的深刻隐喻。
没有亲近泥土的童年,不是真的童年,离开大自然的教育,算不上真正的教育。
作家龙应台在教育两个儿子的时候,秉持的原则就是,玩,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
“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弄脏自己的脚。”
04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学会生活。生活的意义,很大程度上,与快乐有关。
我不否认,小海蒂在阿尔卑斯山下的自由和快乐。她拥有爷爷的疼爱,皮特的友谊,蓝天白云下,她追赶着羊群,在青草野花间放肆奔跑,开怀大笑……
只是,这种快乐和自由,可以持续多久呢?海蒂终有一天,要直面“谋生”的涵义。
就如龙应台给儿子信里描述的那样,“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在阿尔卑斯山下放羊,是否可以给予成年后的海蒂,足够的成就感和尊严,没有人知道。
所以,克拉拉的奶奶,这位睿智的老人,在决定把不快乐的小海蒂送回去的同时,又用一本故事书循循善诱,吊起了小海蒂读书的兴趣,坚定了她学习的决心。
没有不喜欢听故事的孩子,奶奶却在关键的时刻戛然而止。想要知道结局?你可以自己去读书。
好奇是求知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能够在一件事情中感受到成就和满足,她就一定会全情投入,做到最好。
小海蒂在被送回爷爷家之前,进步突飞猛进,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读写能力。
海蒂和奶奶再次见面时,海蒂正在为自己的理想而烦恼。海蒂的理想是“写故事”,小伙伴们不理解,甚至嘲笑她。
这一次,奶奶不仅给她带来了精致的钢笔和笔记本,还鼓励海蒂,如果一件事情能够让自己开心,就要勇敢去做,不必去管别人怎么想。
教育的本质,就是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正是奶奶,把沉睡的小海蒂唤醒,让她看到了小村庄之外的风景,体会到了和山下放羊,不一样的快乐。
不一样的人生,会有不一样的快乐。重要的是,你能感知不同,还有选择自由。
05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读书是向内修行,行路是向外探索,内外相互补充,相互应证,才会视野开阔,思维敏捷。
著名才女林徽因,文理兼通,多才多艺。林徽因在文学上成就世人皆知,更值得一提的是,她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曾参与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20世纪30年代初,林徽因同丈夫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林徽因的优秀,正是得益于父亲林长民对她的全面教育。
林徽因出生书香世家,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文化熏陶,饱读诗书,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学习。
1920年,父亲林长民要远行欧洲,决定带着女儿林徽因一起同行,让她接触西方文化,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出行前,林长民给林徽因写信,“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览诸国事物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开家庭琐碎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识和能力。”
不得不说,这位父亲的教育理念,即使放到一百年后的今天,也足以让人尊敬和仰望的。
就这样,正值花季的林徽因与父亲行走在美丽的欧洲,足迹遍及日内瓦、罗马、伦敦等地。
正是这一次的游历,让林徽因体会到了各种建筑的美感,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而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父亲的弟子、诗人徐志摩,在其影响下,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
最终,林徽因在建筑和文学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当时,学术界对她的评价极高,“能够在女孩感性的基础上展现理性的才思,林徽因恐怕是当代第一人。”
就如毛主席的老师杨昌济在《达化斋日记》中写到,“所见大,则所志大,所志大则所学大,所思大,所为大,斯为大人矣。”
06
读书,可以开以明辨事理,开启智慧。行路,是为了感受万千气象,体会个体谦卑。读书,是在精神的丛林里行走,行路,是在阅读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世界辽阔,生命多彩。你需要努力读书和行走,才能看到广阔,相信多彩;也只有努力读书和行走,才会有权力选择,更多的精彩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