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欲望与道德的博弈及没有故事线的凶手—哲瑞·雷恩悲剧系列

人无欲何以存世,

所以,人皆有欲念;

人无痴念何以立业

故而,人应有痴……

先介绍一下我看的这套书,是新星出版社出版,埃勒里·奎因的X、Y、Z的悲剧以及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套盒),这次一口气看完了最后三本书(即除X的悲剧外的另外三本),所以这篇碎碎念,其实是关于最后这三本的读书记录?

不得不说这套书的故事叙述方式十分戳我,我比较喜欢这种不大拖泥带水的叙述,同时我亦很喜欢其中对于部分人物的“特写”,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Z的悲剧》中关于阿龙·道投向佩辛斯·萨姆的“求救的眼神”的描写,让我觉得透过佩辛斯真实的“看见”并感受到了那种“对生的渴求”和“卑微、脆弱而绝望的挣扎”,并为此而震撼、同情;还有同一本书中关于哲瑞·雷恩观看死刑的观感,同样使我颇震撼,一个“笑着面对死刑”,一个“上电椅时依旧叼着烟”的十恶不赦之人,在执行死刑的过程中,都会如困兽般挣扎嘶吼,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冷血》中,两个凶手在监狱中“等待”死刑执行的那段时间,当然其细节描述震撼之处,不止于此,还有《Y的悲剧》中最后对于凶手的仁慈,以及《哲瑞·雷恩最后一案》中书痴对于书的疯狂的描述,都让我思量再三。尤其是最后一案中,作者完美的制作了一条咬住尾巴的“贪吃蛇”,真的是精彩极了!

但还是要说,短时间内应该不会再看埃勒里·奎因的其他书了,我是从“本格推理”入门的,还不是很习惯作者这样的故事架构方式。我对于推理小说的阅读预设,是希望在案件侦破过程中,能有“参与感”,即要求凶手在故事中有“较为明显”的故事线(当然不是指一看就知道他是凶手的这种),但会希望在破案过程中会透露凶手明显动机的“痕迹”,但是在阅读这个套盒的过程中,我发现我完全找不到凶手的动机,直到最后,案件复盘阶段,我才有“哦,原来凶手的犯罪动机在这里!”的感觉,这就有点难受了,虽然反转剧情真的很精彩,但是,我却产生了,凶手是“工具人”的错觉,有一种结尾和故事情节脱节的感觉,所以每次看到结尾就十分“无力”,当然不可否认,这是叙述者非侦探或罪犯而造成的信息差,但是我还是喜欢那种“居然是他,我曾经猜测过”的感觉……

(写在后面:这不是正规的书评,文如其题,只是主观而业余的碎碎念,若有不幸看到而又抱不同观点的,请轻柔的戳,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欲望与道德的博弈及没有故事线的凶手—哲瑞·雷恩悲剧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