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心智》第一章-大脑底层原理

心智模式的四大支柱:

一、节能:脑的产生就有为了尽可能减少能量的损耗,通过脑归纳抽象,最终固化特定的场景形成行动模型,达到复制动作的效果,从而规避无意义、不必要的能量消耗。

1、注意力有限:

    认知心理学:大脑的处理模式分为自动化加工和控制加工。控制加工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大脑会努力将控制加工转变为自动化加工,古话有类似的比如:熟能生巧。除了行为的自动化转变之外,人的认知也会本能的自动化。

2、理性有限:

理性有限就是认知有限。

    1)有限理性假说:大多数情境下(或者说本能下),我们并不是追求问题的完美解答。而是综合权衡所付出的认知资源,采取近似、类比、抽象、推断等方法,以尽可能小的成本,得到一个性价比高的解答。

    2)认知吝啬鬼模型、认知流畅性、单纯曝光效应等都有用来描述理性有限。简单、简洁、舒服的内容更容易被大脑青睐,比如谣言、金句、刻板印象、第一印象等。

    3)双系统模型(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出):系统一是直觉的、快速的,系统二是深思熟虑的。系统一的反应速度远高于系统二,因而下意识的使用系统一的判断。

    我们需要通过大量的训练和刻意练习来强化思考的方式,通过获取更多的数据和信息,完善对客观事实的掌握,尽可能协助系统二做出正确的判断。切换使用系统二是逆人性的、是痛苦的,王阳明的“心学”是理性的最高境界,通过“心上学、事上炼”,使得“心即是理”。最终达到系统一的下意识的行为都是符合客户规律的“知行合一”。

二、稳定:稳定的环境、稳定的思维,使得最初的不确定变为最终的确定,并固化。稳定的几条原则:

1、确定性

    脑为了抽象、为了节能,无时无刻不在将不确定变为确定,未知变为已知,不合理变为合理。

    排斥不确定最明显的反应就是焦虑感。焦虑感驱使人需要尽快将不确定变为确定,在一个稳定的社会下,可能通过不多的变化和尝试最终能达到确定态,但是当今是vuca的世界,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的紧密连接,形成一个庞大又错综复杂、极其不稳定且不可预测的系统,而,人的思维方式还是远古的、趋向稳定态的。于是社会上产生了一系列怪诞的、荒诞的行为和现象,希望通过各种尝试能找到片刻的确定的安全感。

2、一致性

    大脑在追求认知和行为的一致性。当我们的行为难以改变,且与认知冲突时,我们会调整认知,把事物“合理化”。

3、适应性

    稳定的类似的生活会形成大脑的“基线”,一旦出现不确定,偏离基线的状态或行为,对身体或大脑来说是异常的需要纠正修复的。

三、预测

    预测加工理论。大脑基于人体的活动形成一套心智模型,并在每一次行动的过程中匹配模型和优化模型,最终使得认知和行为一致。

四、反馈

1、大脑的动力来源-多巴胺

2、多巴胺调控的是动机,而不是快乐,快乐由享乐热点调控,另一套机制。

3、克服大脑的短视-内驱力。不断突破自我,不断完成小目标。

你可能感兴趣的:(《打开心智》第一章-大脑底层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