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随笔

五、创业初体验

产品疯子

从高中起,受到《中国青年》杂志上那篇创业文章影响,周鸿祎心中就有了一个清晰的创业梦。他的所有努力,都暗自朝着那个目标前进。大三时,他又读到了一本影响至深的书,《硅谷热》。从书中,他第一次知道乔布斯,知道硅谷年轻人的工作,知道信息革命的概念,书中提倡的产品为王,从此成为他的信念。

本科毕业后,他保送了研究生,学的是管理专业。但是,没学几天,他就觉得需要先实践。于是,他宿命般地选择了做一款反病毒卡。当时,病毒已经成为一个痛点,而外接硬件既能营利,也能提前获得电脑掌控权,还可以根据病毒行为而非特征来防范。所以,他一头扎进了反病毒卡的研发里。

当时,他们根本没有自己的电脑,于是,只能揽一些活干,一边干活,一边借用电脑,同时昼伏夜出,利用一切能蹭机的机会。每次测试产品,都是胆战心惊,万分惊险。

采购与销售

为了做出批量的反病毒卡,他开始去深圳采购部件,请工厂帮忙加工,然后自己包装。经过一次一次大巴转手,又费劲办了边防证,他才踏上深圳的土地。深圳赛格市场商品应有尽有,他像鱼儿见水一样,激动地采购了一批集成电路和元器件,回到西安自己焊接,自己包装。产品做出来时,国家级大赛“挑战杯”正在举办,他们马上把反病毒卡送去参赛,最后,如愿获得了二等奖。

他迫不及待希望把产品推向市场。最开始,他们在学校里卖自己的产品,卖掉了几十张。但问题也排山倒海而来,兼容问题严重,收到一堆客诉,他不得不充当客服的角色,客户怨气冲天,他只能老实地听着。那时,他才发现,真实的世界远比实验环境复杂,你必须从客户角度去考虑、解决问题。他想把产品转让,先去了瑞星公司,说“我做了一个反病毒卡,比你们的卡好,想找你们聊一聊!”接待人员扭着脖子就把他推了出去。接着他又去了联想,也是无果。他发现,原来自以为很好的产品,以为大家会竞相追捧,其实放到市场上,立马被淹没得无影无踪。

初次创业的失与得

产品做得很辛苦,但辛苦不一定代表着好。在反病毒卡的研发中,他说自己犯了两个错,一太固执,二太不专注。因为固执错过了转向软件发展,因为不专注,同时还做了很多别的东西。关于资金的去向,创业团队也发生了分歧,他认为资金大部分应该再投入,买生产资料,同伴则认为应该给自己当工资,因为自己负责核心代码,而周鸿祎负责的采购、销售,并不重要。

那时,他已经隐隐发现,光有技术不行,真实的世界光怪陆离。团队解散,第一次创业就此流产。除了失败,他说自己也有额外收获。比如,更加确定自己对计算机的热爱,同时,收集了众多软件,逐渐养成了软件思维。

此后,他又尝试了一次创业,产品是一款平面广告创意系统,叫“信心”。因为扩张过快,团队背叛,投资人诈骗,“信心”也再次陨落,他也开始心灰意冷。两次创业失败,让他领悟,创业可以是一种精神,而不一定是盲目的行动。不要把创业狭义地理解为开公司。

他回到学校捡起自己的研究生学业,在跟师兄的交谈中,无意提到了北大方正。于是,经过两轮面试,他顺利进入北大方正,开始了职业生涯。

六、初入职场 创造“飞扬”

放逐新疆

进入北大方正,周鸿祎成为一名基础的程序员。因为有实践经验,他忍不住指点江山,总觉得自己想法更好。没多久,张扬的行为就引起了各种议论,经过仔细的反思,他决定自我调整。他和上司周宁主动要求去最艰苦的地方,于是他被派去了新疆。

在新疆,他主动挑起给建设银行做菜单界面的业务,没日没夜封闭式开发,仅仅一个星期就完成了工作。之后,他又一力进行了整个银行系统的开发和改进。当时,新疆的一些年轻同事,认为自己被发配到边疆,就在那里混日子。他不一样,知耻而后勇,沉下心来做事情,最终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他说,深入简单事情的底层,你会发现一个更复杂,更精彩的世界。

拥抱互联网

1996年,全民互联网悄然来临,周鸿祎也很快沉迷其中。在互联网上,他收获的最大惊喜,一是免费,二是妻子胡欢。胡欢是他的同事,他对她一见钟情,但追求她却是通过BBS。直到有一天,看到老板从她背后走过去,周鸿祎打出“老板在你背后呢”,她才知道一直聊天的人居然是周鸿祎。他跟她大谈特谈创业的梦想,她没像一般人一样认为他夸夸其谈,而是相信他,并且一直用行动支持他。据说,他俩谈恋爱,就是他拉着她在电子市场挤来挤去。

在方正,人们都不愿意做给政府工作人员培训邮件操作这类边缘的工作,周鸿祎主动接过来。他认真地研究了电子邮件系统,居然发现这东西大有可为。同时,在培训过程中他又一次发现,再简单的技术,对于不熟悉计算机的人来说,都是令人发憷的。于是,他开始思索,怎么让系统变得好用起来。

“飞扬”难飞

他想到了游戏界面,给邮件系统加一个外壳,让界面变得更拟人化,邮件不就变得简单易懂了。经过一段时间潜心编程,设想成了现实。他把电子邮件的界面,做成了一个模拟女秘书帮忙服务的过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秘书们用了以后,赞不绝口。他说,这次设计奠定了他后来几十年把用户体验放在首位的基础。

在领导的肯定下,他向公司建议,把这个产品改成面向所有人的邮件系统,周宁表示他可以独立于公司计划尝试。他带着几个人,开始了项目开发,起名叫“飞扬”。他希望公司可以出面推广这个产品,邮件免费,让这个产品去获得用户,但领导要么听不懂,要么不以为然。有一天,周宁说,新疆的项目需要人去干一下,几千万的合同,“飞扬”就不要做了。为此,他恸哭了一场。

离开方正

在互联网浸润时间一长,他产生了一个疑问,普通人上网被域名、英文折磨得够呛,能不能用中文取代英文去上网。他有了一个设想,一个客户端,放在浏览器里,往里面敲中文,把URL查出来,交给服务器再去访问。他给公司高层做了报告,可领导一脸茫然。后来秘书跟他说,领导们还都不用互联网,邮件都是秘书打印出来,领导再批示。看着互联网蓬勃发展,而方正还沉迷于照排、出版系统的开发,他开始对公司失望,萌生去意。那时,他已经是研发中心的常务副总,拥有可观的工资。可因为理想,他还是递交了辞职信。

七、正式创业 创立3721

车库式创业

1998年,互联网在全世界掀起一场汹涌革命。那一年,除了周鸿祎,丁磊、马云都纷纷裸辞。周鸿祎带着方正的两个旧部,从中关村搬到北五环外的马连洼民居,三室一厅开始车库式创业。大家白天开发,晚上蒙头大睡,一个阿姨,每天做两顿饭。他给公司取了个诗意的名字,叫“因特国风”。资源匮乏,没有电脑,没有服务器,创业的问题太多。好在,周宁帮忙搞到了廉价设备元件,新华社因为邮件系统,答应帮忙托管服务器。他们又为网站的名字讨论,讨论来讨论去,大家都拿不定主意,他说:“不管三七二十一,咱们先起一个名字再说呀。”于是,大家灵光乍现,网站名字最后叫“3721”。

融资初体验

虽然有不少人质疑或提出建议,但周鸿祎始终坚持自己的创业方向。产品做出来后,需要推广、需要发工资,找钱迫在眉睫。奇妙机会降临,IDG风投的人找到了他们。投资人来到马连洼,周鸿祎硬着头皮介绍了产品和他们住的简陋民居,没想到考察的人高兴得连连点头,觉得他们有干劲。最后,正式见面商讨时,坐在一帮投资大佬之间,他紧张得东拉西扯。就在他觉得没戏时,对方老板发话“行了,小周,我看你讲也讲完了,你准备要多少钱呢?”他思索一番,鼓起勇气回答,200万人民币。对方诧异,够吗?他赶紧表示够,于是他拿到了人生的第一笔融资。

艰难开始,发展困境

随着资金的到位,新员工的增加,如何管理一家公司的问题,第一次浮出水面。管理经验不足,开始困扰着周鸿祎。在融资上,IDG后来介绍了软银的日本老先生,周鸿祎好不容易得到对方15分钟时间,噼里啪啦讲了一大通,到翻译那,就只有一句日文。二人都匪夷所思,但最后,老先生还是说出了他唯一会说的英语——“NO!”

戏剧性的融资经历,和管理上的困境,让周鸿祎意识到,公司需要懂规范、有海外背景的人来帮助。他从麦肯锡找来了海归刘千叶和另一个女博士。两位海归的加入,让数据和计划书变得非常专业,公司也如愿得到了第二次融资。可是,管理的冲突又接踵而至,土鳖文化和海归文化激烈冲突,三个人经常吵架,终于,他解雇其中最容易激动的一位。

错失搜索

在“飞扬”时期,团队曾经有一个年轻人做美工,自作主张在论坛上开了几个板块,流量涨得很快,那其实就是聊天室的雏形,但是,当初周鸿祎没有意识到它的价值,命令年轻人把那些东西关掉,后来,才发现是自己眼界不够宽。几年后,他又因此错失了搜索。

1999年,3721迎来了曾在网易担任要职的黄志敏。他策划了一场重要市场活动“一字千金,黄金中文网址使用权拍卖”。其实,活动的实质就是拍卖搜索的关键字,后来的Google和百度盈利模式和它一脉相承。但是,当时,人们对此还没有明确定义,周鸿祎也不看好它。正在拍卖进行得如火如荼时,一家公司诞生了,它叫百度。

与CNNIC的始乱终弃

2000年,一个拥有和3721同样模式的美国企业RealNames出现,而且,它还和巨头微软达成了合作。想要合作而不得,双方各骋所长斗争起来。因为外敌压境而来,周鸿祎想借助渠道的力量,结果又惹上了一个机构,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对方声称自己有政府背景,因外敌而恐惧不已的3721,很希望能和政府合作。

但是多次磋商都没有结论,直到一天收到对方的霸王条款:要求3721提供技术、注册系统、解析以及源代码,营运费由3721承担,3721有五年经营特许权,五年里,每一笔都要分他一份。

周鸿祎突然有些怀疑CNNIC自称的官方身份。一调查,才发现号称是政府机构的CNNIC,原来只是中科院计算机和网络信息中心下属的一个科室,不属于任何国家政府编制里的机构。于是,双方开始回合战。

后来CNNIC和RealNames的合作,一下把3721推到了生死边缘。周鸿祎受flash的启发,想到用插件的方式进行推广。后来,竞争对手为了抢占市场,强行删除3721的插件。为了防止被删掉,3721开始自卫反击,你来我往的结果,是软件变得难以卸载。他说,那是他人生的一大教训,为了竞争,忽略了用户的感受。后来,插件被很多公司学习,互联网变得乌烟瘴气,他也背上了骂名。

遭遇百度 对簿公堂

斗破RealNames,CNNIC纷争也告一段落,可抬头一看,市场格局突变,李彦宏创立的百度已然不容小觑。周鸿祎主动提议合作,但是见了面,当他像机关枪一样说尽自己想法时,李彦宏一直很沉静,直到最后才缓缓说:“我觉得3721本质上做的也是搜索,以后肯定会有竞争。”2002年,百度开始发力抢流量,推出地址栏插件。因为有3721在前,百度使出杀招,让用户选择百度的同时,删掉3721。于是,周鸿祎也删百度。不同的插件在用户电脑上相互打架,最后变成同行都删不掉的版本。百度把3721告上法庭,俩人亲自出庭,法官问,“百度指责你删掉他们的东西,你干了没有?”李彦宏抢答:“他肯定干了。”周鸿祎也赶紧笑着答:“我干了,但是是他先干的。我干的所有坏事,他都干了。”惹得法官都笑了。

3721大结局

百度的发展,无疑让周鸿祎彻底认识到了搜索的力量,他决心追赶。依靠自身研发来不及,于是他想到了和Google合作。通过曲折的关系,花费10万美元的中介费,在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的引荐下,他见到了谷歌的副总裁。他做了充足的准备,但对方除了客套话,仿佛不知道自己所谓何来。

合作谈判无疾而终,竞争对手也日益强大,是上市,还是出售,声音不一。那时,周鸿祎对上市没有信心,没有意识到自己流量的优势,很多公司来谈收购,他也想要抱上更强的伙伴,压制百度,于是也就走上了出售3721的路。先是新浪,后来搜狐跟进,再后来是阿里巴巴。阿里给出了国内公司最高的出价,马云说:“要收购你们,我还要专门去融一笔钱,还要去换股。换股之后,你的股份可能比我还多了。”周鸿祎说,他当时并没有看懂马云的模式,并不情愿,于是收购搁浅。

这时,雅虎的杨致远发来传真,出价1.2亿美元。雅虎的技术让他心动,地位也让人神往。最后,他出任雅虎中国区总经理,但放弃了对公司的控制权。

八、进入跨国公司  情困雅虎

站在巨人肩上

进入雅虎,虽然是职业经理人,但他对雅虎的情感,像是自己的孩子换了个名字,准备大干一场。可事实上,他接手的雅虎,在中国连第二阵营都算不上,而且文化与人事上的整合,困难重重。他定下发展方向:发挥3721流量优势,优先发展搜索;发展雅虎邮箱;瘦身门户。

雅虎在当时是令人仰视的存在。因为它制定了互联网行业至今遵守的理念——开放、免费和盈利。可是开创了先进的理念,并不意味着它就能保持技术的领先,当时周鸿祎沉浸在崇拜和期待之中,没有立刻参透。

“一搜”痛苦的沟通

因为信奉定位理论,认为在知名品牌上搭载新产品,会模糊掉整个品牌,所以他坚持建立新搜索品牌,结果遭到总部激烈反对。经过好一番挣扎磋商,在不给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总部勉强默许了他的方向。他给新产品起名“一搜”,为了避开和百度和Google的正面竞争,一搜主打MP3搜索。周鸿祎看准《开心辞典》的火爆,准备在节目中植入“一搜”求助。只需要500万元的推广费用,可总部始终批不下来。

在雅虎邮箱的运营上,矛盾也层出不穷。雅虎是当时最大的电子邮箱提供商,开会时产品经理PPT放得漂亮,数据眼花缭乱,但是大家居然没发现邮箱很难注册,因为坚持全球统一的ID注册,很多ID早被捷足先登。他提议修改系统注册规则,美国同事却指责中国市场让人头疼。

矛盾升级

雅虎的外企基因,让很多人首先想的是明哲保身,周鸿祎经常感觉孤独。开会时,大家都开着电脑,一边打字一边开会,他看不惯。因为总是争吵,他在总部留下极坏的名声。

CEO塞缪尔在他去总部拜访时,对他说:“鸿祎,我看你太冲动了,不够成熟。你呀,凡事应该少发表意见,要懂得让下面的人去做决策。”考察了一圈,他郁闷到了极点,看着办公室紫色祥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心里感叹“这家公司要完蛋了吧?”

虽然如此,在雅虎的第一年,业绩仍然出色完成,扩容简化注册后的邮箱,甚至威胁到了丁磊。即时通信规模不亚于腾讯,门户定位鲜明,“一搜”流量飞涨。那是雅虎中国的巅峰时刻。可是,后续的发展,雅虎不批预算。去总部,所有人都打哈哈,不谈切实问题。当时,他提议在安全领域布局,和卡巴斯基合作,推广免费杀毒软件。结果,总部人认为他疯了。2005年,他提出辞职。

雅虎岁月的总结

他发现跨国公司往往会为选择市场还是选择血统而交学费。雅虎如此,eBay如此,就连微软也是如此。对于过往的雅虎岁月,他也总结自己的问题。一是对杨致远的崇拜,导致了自己主动的妥协。二是跨国公司重重上报制度,他一直没有理顺。三是把握住对公司的控制权,至关重要。雅虎最终沉沦。2014年周鸿祎和雅虎和解。

九、重新出发 奇虎诞生

社区搜索

离开雅虎后,周鸿祎在IDG做了一年投资,期间,他的天使基金投了一家初创的企业“奇虎”,由他雅虎中国时期的老搭档齐向东担任董事长。那是他为下一轮创业构架的新平台。在旁观了百度的发展,见证博客的兴盛,以及在雅虎未竟的搜索梦以后,他还是放不下搜索情结。2006年,周鸿祎正式回归,奇虎的方向是做社区搜索的聚合,目标是希望网民定制自己喜欢的内容,类似于今天的“今日头条”。但尝试太超前,最后又一次搁浅。

“流氓软件”肆虐

2006年,“流氓软件”开始在网上肆意横行,严重干扰网民体验。人们把“流氓软件”的所有罪名,不分青红皂白按在周鸿祎的头上。他说,那一年是他人生的最低谷。一睁眼,就是铺天盖地的骂声,自己关在屋子里,被冤枉的愤怒,让他砸坏了一张桌子和两扇门。3721的插件模式确实是他发明的,但后来别人走样的模仿,不断升级改造,各种奇招损招,既不是他的发明,也没有他的参与。但最终,他冷静下来,潘多拉的盒子终究是自己打开的,只能由自己来亲手合上它。于是,他想潜心研发一款产品,把这些流氓软件都消灭掉,这就是做360安全卫士的最初动机。

渗透安全市场

除了情结,他其实也隐隐觉得网络安全是互联网的一个方向,在雅虎时期,他就提议过免费安全服务。2006年,他抽调一个小组,开发消灭流氓软件的产品。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他们和杀毒软件卡巴斯基开始合作,只要下载“360安全卫士”,就可以免费获得流氓软件查杀、系统诊断修复和病毒查杀等服务。消息一出,流氓软件的利益相关方、竞争对手,无不对他恨之入骨。老东家雅虎和他掀起了互联网第一口水战,老同事反目成仇,二虎相争,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意外的是,随着口水战升级,360安全卫士装机量不断升高,事件反而成了宣传平台。

360为何免费

从2006年到2008年,用户网上行为从单纯浏览新闻、聊天,发展到了开店、购物、玩游戏,涉及到了资产安全。让上网变得安全,成为一种刚需。而周鸿祎对免费的认识很朴素,只要是人人都需要的,就应该是免费的。杀毒软件人人都需要,但是国人没有付费习惯,所以免费势在必行。不顾种种反对,2008年7月17日,360宣布正式推出360杀毒软件,并且永久免费。

不过,没想到市场反馈并不是很好。那一版360杀毒软件放了一个哑炮。虽然首战铩羽,免费之路却没有停。团队加班加点解决测试版存在的问题,卡、笨、重的一个个被攻克。2009年9月29日,360免费杀毒1.0版本正式推出,这一下,成了一颗原子弹。年底,360杀毒软件占据了30.8%市场份额,用户量超过1.2亿。虽然被竞争对手群起而攻之,但随着免费杀毒软件的普及,中国网民安全软件的普及率从不足10%提升到95%以上。这是免费具有的颠覆性力量。

颠覆后的商业布局

免费会破坏原来的商业模式,但同时也会建立新的价值体系。360杀毒软件积累了海量用户,凭借着巨大的用户基数,360推出“360安全浏览器”后,装机量一路高歌猛进,活跃用户达到2.55亿,市场占有率第二。后来360的产业布局从浏览器扩展到搜索,从软件到硬件,利润来源涵盖了网址导航、搜索分成、软件下载、游戏运营等诸多方面。

十、“3Q”大战

腾讯来了怎么办

2010年春节,正在海南度假的周鸿祎接到一个坏消息,模仿360安全卫士的“QQ医生”开始在PC端强制捆绑了。安全软件具有天然不兼容性,腾讯此举意味着每个被捆绑的QQ用户,都可能因为两款软件的冲突而卸载360。一时间,360面临生死危机。对于互联网人,有三个问题无法回避:生、死、腾讯。2010年之前,腾讯喜欢模仿新兴互联网企业产品,凭借强大的用户黏性迅速推广,然后新公司在进攻下挨个死去。高管们压力重重。不过,因为QQ医生产品功能不够成熟,很多用户卸载,危机暂时化解。

“3Q”大战与上市准备同步进行

公司CFO姚珏预判公司的商业化在良性健康的道路上前行,因此在7月28日香港董事会上,报告了数据的增长趋势,并提出360在美国上市的申请。上市的动作,悄无声息地准备着。让人没想到的是,公司成立以来最大的灾难也悄然酝酿着。

2010年9月22日中秋节,周鸿祎接到腾讯又一波攻势的报告。这次,腾讯有备而来,“QQ医生”升级为“QQ管家”,各种功能直击360公司命门。周鸿祎说,他怕的不是竞争,而是强制安装,剥夺用户选择权。他给马化腾打了电话,希望能停止强制安装。马化腾安慰了他,说腾讯不会把360置于死地,但市场是大家的,腾讯的安全也是一定要做的。

漫长的对决

沟通无效,周鸿祎想到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360安全卫士的客户端,也放一款受QQ用户喜欢的产品,让QQ也体会下无奈的感觉,以战求和。仔细分析QQ软件之后,他们发现QQ有扫描用户硬盘的行为。虽然作为成熟上市公司,腾讯不会以此非法牟利,只是想给用户画像,但是用户的知情权终究没有被尊重。据此,他们推出了360隐私保护器。发布的第二天,腾讯开始反击,联合众多公司,发出针对360的联合声明。至此,战争正式打响。

“360扣扣保镖”和“出逃香港”

本以为一个回合后,双方会各退一步,但这时谣言四起,彼此相互激怒。周鸿祎觉得自己必须为接下来的战役准备一颗“原子弹”。如果对方使出杀手锏,自己也就祭出它。针对QQ的弊病,他们开发了一款软件,就是激发出“一个艰难的决定”的“360扣扣保镖”,那是一款QQ的操作系统,可以去广告、清垃圾、加快运行速度。后来,腾讯发布了《反对360不正当竞争以及加强行业自律的联合声明》,360宣布向一切灰色利益和潜规则宣战,2010年10月29日,360使出了最后招数,推出“360扣扣保镖”,发布72小时内,装机量就突破了1000万。一天早上,齐向东打电话,说公司里来了30多个警察。舆论战生死关头,无论有没有实锤,和警察扯上关系都会导致舆论的误解。于是他掉头飞去了香港。

一个艰难的决定

11月3日,矛盾终于全面爆发。姚珏桌上的电话不断响起,面对投资人对事态的询问,她回答,不排除腾讯会二选一。当时,另一个电话也打进来了。等她挂了投资人的电话后,回拨过去,同事说,腾讯宣布二选一了。全国QQ用户都收到了一个弹窗,腾讯发布了著名的“艰难的决定”。这一次,风波大到了超出周鸿祎的想象,他能做的已经不多了。

不出所料,360安全软件卸载率飙升,但意外的是,舆论的天平此时倒向了弱小一方。用户被迫卸载了360安全卫士,可对腾讯的观感和评论也变得恶劣起来。此时,360上市的主承销商因为大战而退出。

投资人王功权居中协调,马化腾表示,QQ是一次性拿到用户授权的,所以不是每次更新都需要取得用户许可,就像电视广告一样,用户可以选择不看这个台。360的扣扣保镖,影响的是他的核心业务,关乎公司的命脉,腾讯不能妥协。11月4日,360发表公开信,搁置争议,主动撤下“360扣扣保镖”。于此同时,上市工作依然如期启动。最终,政府的介入让对方放弃了争执。双方对外做了道歉声明,但在法庭上还在继续斗争。

谁是赢家

硝烟散去,反思才慢慢开始。以前,每个人都觉得腾讯是一把剑,是一头体量巨大的鲨鱼,吃掉更小的公司,就像吃掉一条条小鱼。经过“3Q”大战,腾讯邀请专家做了很多次“诊断腾讯”的研讨会,专家指出,腾讯应从“开放平台”和“输出文化”两方面解决问题。反思过后的腾讯真的变得更开放,成了容纳小鱼的海洋,也更加强大。对360来说,只是幸存下来。

十一、360登录纽交所

密交波折 

就在宣布与腾讯恢复兼容的当天,360的上市工作会就启动了。圣诞节前,360对美国证监会做了所有文件的密交工作。

刚开始,流程进行得很顺利,第二轮问题稍显复杂。这时,360只能选择推迟上市或提前公开递交,如果公开递交后文件需要修改,那么可能影响人们对股票的信心。凌晨四点,忙着练习演讲、修改PPT的周鸿祎被要求最后拍板,他努力睁开发红的双眼,说“我们相信姚珏,公开递交吧!”

路演下的折磨

路演如期进行,他们租了一架湾流公务机,开始辗转演讲,周鸿祎为此特意买了一套西装,一打衬衫。3月16日晚,原本兴致勃勃参与路演的齐向东,刚下飞机就被告知公司出事了,只得牺牲路演,赶回去处理。周鸿祎自己,在演讲时,不时会发生胃痉挛,可仍然和投行人有说有笑。路演接近尾声,清密交工作还没有完成。姚珏准备了AB两组方案。周鸿祎路演时,姚珏就在车里和律师团与对方开会,幸好,最终,对方被说服,依然使用A方案。

敲钟那一刻,姚珏落泪了,周鸿祎也感慨万千。他说,从“3Q”大战,到密交通过,一切一切,都是一场华丽的冒险。

十二、360新未来

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曾经是一种潮流和肯定。360登录纽交所之后,增长势头良好,可是却选择回来了。为什么要这样折腾,是很多人好奇的问题。

其实,中概股回归潮2015年就悄然开始了,中国A股市场的互联网企业受到高估值追捧,而一些最好的科技公司在海外市场却被低估,回归是很自然的经济现象。当然,360的回归不止于此,还有更长远的考虑。

一来,互联网安全局势比以往更加严峻,像今年爆发的勒索病毒。国家已经把网络安全提高到非常高度,基础设施必然不能用别国产品,360作为国内最大的安全公司,必须和国家利益保持一致。二来,商业上的考虑也是重中之重,国家逐渐将军工安全向民间开放,对360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机遇。而将来要进军企业级安全市场,360必须从外资公司转变为内资公司。

私有化的过程同样一波三折,一点不比上市简单。但是,对于未来,360充满信心,因为他们着眼于更远的未来。无论什么时刻,安全都是基础。

你可能感兴趣的:(360-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