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拾《增广贤文》

      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后勤有位操着浓重苏北口音的老师,据说他们夫妇俩是随解放大军渡江南下时到常熟的,解放后女的转业在市粮食局、男的就到了我们学校。当时我是学生干部,课后经常去他那儿领取讲义。这些讲义都是他用铁笔在钢板上刻写而成,那独特的圆润字体至今还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寒来暑往,从初中到高中、高考补习班,五年间(那时初高中都是二年制)我们成了忘年之交。大学毕业后,我有幸回母校任教,此时,他还没退休,还在原来的岗位上,我们间的友谊也就更深了。

  记得读初二时候,我非常喜欢写作,他悄悄地借给我一本油印的《增广贤文》,还给我讲解了其中不少句子,嘱咐我多背背或许对写作有好处。但在那个时候,这书尚属“封资修”范畴,我不敢光明正大地读,只能躲在被窝里就着手电光悄悄地看,偷偷地抄,一段时间后,那朗朗上口的词句也背了不少,但多囫囵呑枣、一知半解。不久前,在家整理书橱,竟在一个笔记本上翻到了当年手抄的《增广贤文》。经过四十多年风风雨雨的洗礼,再读《增广贤文》,对其中原来不甚了解的词句有了些新的认识,于是干脆细细地研读起《增广贤文》来。

  读书,读好书,是要做点“功课”的。常熟市图书馆在全国县级图书馆中是非常有名的,居于侧可是得天独厚。我在网站上查阅了他馆藏的《增广贤文》目录,单就改革开放以来出版的竟达60余种。其后,我在图书馆友人的帮助下,到少儿部借阅了在架的《增广贤文》,逐本阅读,一一记之。其中有全本、节选本、注音本、译注本、插图本,还有绘画本、书法本等等,可谓形态各异、精采纷呈。仅从我所读版本而言,有二点不足——

  一是对版本缺乏校注。《增广贤文》之名始见于明万历《牡丹亭》,后经明清两代传诵者陆续增删,形成了众多的版本。版本差异大多体现在文句增减和句序排列上,尤其是文本结尾处差异更是明显。但编者大多据所见而编,且未作必要说明。如此,张三读的是“这样”的,李四读的又是“那样”,大家读的似乎都是假的《增广贤文》。

  二是对原文译注简易。所见版本多采用汉语拼音对全文逐字注音,非常方便小朋友们诵读。但在文句解释上相对欠缺。有的直接采用意译,对字词的解释非常少,有的干脆没有。有的版本存在不少别字,简直“误人子弟”。有的版本,在讲解一段之后插入故事,旨在帮助少儿理解。但所载故事有的与原文意思不相匹配,给人拼凑之感。

有一本是值得推荐的。就是王翠砚先生译注的《国学经典启蒙读本•增广贤文》(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1月版)。该书对现行《增广贤文》的两个版本,即原本《增广贤文》和清周希陶《重订〈增广贤文〉》进行细致而严谨的考订,并依“重订本”注音、释词和今译,附“原本”供人阅读,治学之严谨令人钦佩,值得大小朋友共读。

  《增广贤文》从成文到现在,历经数百年仍能引人注目,肯定有他的道理。朗朗上口,便于诵读,雅俗共赏,言简意赅,是其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更值得关注的是他教人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学会做人。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人们适应社会、学会在社会中生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时间的历练。因此,《增广贤文》一书,不仅适合少儿诵读,对青年、中年、老年人来说,也值得一读,而且每每读之,肯定会有新的认识、新的见解。

  每一本书都凝聚了作者的心血,更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的认知,《增广贤文》是人们融入社会的教科书,我们读《增广贤文》,更不能离开作者所处的社会及其历史背景。人类社会是呈螺旋型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增广贤文》的成书时代与当今社会肯定有着天壤之别,因此,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这些文句,有的肯定无法理解,且格格不入现代人的理念。这就有个对古典文化如何批判与继承的问题,需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外,读者都是站在自己立场上去读这本书,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站位,决定了读者不一样的眼光,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借鉴他们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增广贤文》所含的哲理。

  笔者非专业中人,仅为业余爱好,以上是读了几本《增广贤文》后的管窥之见,一吐为快,就教方家。[/cp]

你可能感兴趣的:(夕拾《增广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