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渐折叠的生活——读《孤独深处-北京折叠》有感

      《北京折叠》中,由于人口众多,空间不够使用,把空间分成“生活工作的地面区”,“折叠休眠的地下区”,将人群分为三类,按48小时分成三份时间来应用:完整的24小时,属于第一空间高级别人群享用,他们生活得最好;剩余24小时中的6:00-22:00(白天时间),属于第二空间中端人群享用,中层阶级,可能是小康生活;剩余的深夜时间,属于第三空间底层人群使用,一共12小时,需要工作10小时才能够生活。每个空间建筑、环境质量都不同。不属于自己阶段的时间,强制休眠,第一空间控制一切,严禁跨空间活动,不同空间交流困难,私交被抓毁终生。

        主角,老刀,四十多未婚,生活在第三层,艰难争取到名额不多的在垃圾场的分拣工作,为了给养女攒去有音乐课的幼儿园,铤而走险,干起跨空间送信的黑活。由第三空间秘密通道进入第二空间,见得寄件人——阳光帅气充满希望的小伙,他在一次交流会上一眼喜欢了第一空间的姑娘,并见到了他和蔼高职的父亲,他按捺不住思念,用一个多月工资(老刀一年工资)请人走黑路寄件,表达他的相思之情,并说明自己很有机会进入第一空间,请姑娘等他。讽刺的是,老刀进去第一空间后,见到了姑娘,和姑娘骗小伙是父亲但其实是丈夫的老刀同龄人。姑娘依附大人物才得以继续在第一空间。她用一星期的钱(老刀两年多)请老刀封口,并转告她也喜欢他,给他回信。期间,还偷听到,第一空间关于对第三空间,机器代替人工作业的讨论,最终因造成大量人群失业,担心第三空间暴乱而作罢。

          整体情节如此,以老刀视角,整体展现了三个空间的差异:第三空间,脏乱差;第二空间,整齐优雅;第一空间大气明媚。小插曲是:第一空间统帅为了拿回U盘,轻易地按停了巨大的空间转换直至拿到U盘。

         感慨颇深,《北京折叠》或许他并不够科幻,但他很真实,有当下的生存状况概括得来。

       大学时候,去和朋友进京旅游,钱少住地下室,发现地下室的地下还有一层,全是北漂的人,7点多起来换上鲜亮衣着上班,他们有多少时间去享受北京的阳光?北上广的城市里面,不同工薪阶段的人,过着千差万别的生活。俨然划分了三个层次。让人憧憬的香港,房屋低矮,高楼密度吓死密集恐惧症,感觉活脱脱的建筑版印度阿三。屋内空间,完全不是港式电影里面那样宽敞,洗脸要低头,不然要磕着天花板了。新闻中,也很多美貌山鸡,择“良”而栖,转眼是凤凰。小鲜肉,大抵是寒宫深夜一种寄思吧。

       以前在厂里做研发时,看见厂里工人需要两班倒,工作12小时才有不错的工资,唯一的休息时间是转班时候,而那时候正是需要休息调整作息,那这样哪有什么享受生活?而大街上,琳琅满目的茶会茶馆,是配给谁喝的呢?蜕变成的小资派,为文艺了一项技能而沾沾自喜着,终于跻身了一个阶层了。就像,小时候,表姐从广东回来美滋滋的炫耀着,穿尖头高跟鞋的,才是广东混的好的,跟乡镇刚去不一样。

       故事里面,当权者品尝着红酒,出于自己的需要,轻易操作严格的空间折叠,轻易决定第三空间的生存状况。而,第三空间的工人,正为自己能在垃圾场分拣垃圾这好活而开心时,都不知道自己面临着失业。是不是,很现在一样呢?

       所幸,人寿命不长,看不到太多太大的变革,努力活好当下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渐折叠的生活——读《孤独深处-北京折叠》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