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渔家傲》与《风水洞》里,探访诗人范仲淹

      西安的清明时节,春意尚浓。偶然读到“春尽桃花无处觅,空馀流水到人间”的诗句,从“无觅处”,读出了诗人的无尽失落之感,从“空馀”读出了“只剩下的唯一”的流水之行的孤寂。因为人们常常用“流水”表示逝去,不会再生的情形。琢磨来琢磨去,想来写这两句诗的人,确实有的是万般惆怅,千种无奈。可我不禁要质疑,这诗句出自《风水洞》,而诗作的作者,确是有着浩然之气的范仲淹。

      说起范仲淹,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提起他的诗文,我们还会想到他继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气",又将曹丕的"文气说"、陆机、钟嵘的“感物说"和"天人合一"的诗学思想捏合在一起,他认为,诗人创作的冲动与意向,是秉承大道之"一气",感于万物并通过万物体现出来。这种大气磅礴之感在《渔家傲》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于是在《渔家傲》和《风水洞》中穿行,我想探寻范仲淹的心灵轨迹。

                      风水洞

  神仙一去几千年,自遣秦人不得还。

  春尽桃花无处觅,空馀流水到人间。  

    范仲淹的“春尽桃花无处觅,空余流水到人间。”两句诗,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表达出“只见流水,不见桃花”的惆怅。

  范仲淹主张诗歌创作要来自于真实,即就是要忠实于生活。“为情而文",抒写内心真实感受。他批判宋初诗坛的盲目模仿之风和无病呻吟之态,主张诗歌创作要符合时事,不为空言。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

  《渔家傲·秋思》一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作者反对入侵、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范仲淹用词这一新的诗体形式来描写边塞生活,当属当时的前驱者,这无不向世人昭示,范仲淹是一位改革派。他开启用词的曲调再现边塞之貌,这是边塞词的首创。而他的这一举动,以这首词的内容和风格直接影响到宋代豪放词和爱国词的创作,为词世界开辟了崭新的审美境界,也开启了宋词贴近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创作方向。为词这一文学体裁,走进文学殿堂,打好了前站,做好了铺垫。

    铁骨铮铮,亦有柔情似水,这才是一个真实的范仲淹。再来读他写的《岳阳楼记》,从“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焉”,就能读出他规劝友的细密心思。范仲淹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的大气格局。他与滕子京一样,虽都是贬谪,他们一个在巴陵郡,一个在邓州,都在为当地的百姓着想。虽不能相聚,但二人都在造福一方百姓。所不同的是,范仲淹性子更沉稳,正是有了这份沉稳,他才会只见画卷,就依图而想,把洞庭湖的“大观”,勾勒于笔下。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渔家傲》与《风水洞》里,探访诗人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