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东临邵伯湖,是典型的鱼米之乡,是著名的扬州邗江的北湖区。在公道镇镇东临河处有一座亭台,亭台前有一石碑,上记有:北湖小志。而绝非是一些人以讹传讹的邗江北山区,这里何来的山?这里河流密布、沟渠众多、水源丰富,土地肥沃,盛产水稻、小麦、大麦、油菜等农作物。
这里的粮食一年两熟,春夏之季种植水稻,秋季水稻收获后,便种小麦,也有一些边角地,常被人用来种植大麦和油菜等。现在农作物的产量还是可观的,每亩地的收获,水稻有一千多斤,小麦有大几百斤,两熟合计达两千斤左右。
在今天,粮食产量有如此之高,不得依仗化肥、农药和种子。化肥、农药的普遍并大量使用,对农作物产量提升功不可没。但是种子能起的作用,切不可小觑。今年,中国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育种专家袁隆平,他的逝世受到了社会各届强烈关注,可见其作用之大。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仍属于集体合作生产,还尚未有杂交稻种植。那时,农民购买的化肥,舍不得多用。必需收集人畜的粪便,下河采集河底的淤泥,到处收割青草发酵成肥料。农民们背朝黄土面朝天,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的侍弄好这些农作物。一亩地种植水稻收成好的,也不过五六百斤,而麦子的产量要更低。
那时侯,尽管水稻、小麦的产量不高,但农民每一年每一季该交的公粮却一点也少不了。每一季收获以后,交公粮是头等大事,只有交足了公粮,剩余的粮食,生产队才能按农民日常上工的"工分″进行核算分配。
父亲是多年的生产队长,每到交公粮时,也是最麻烦的时候,何时安排哪些合适的人,采用什么运输方式前去交公粮?那时,交通极不发达,手扶式运输的拖拉机也不多见。于是,农民们就想到了用水泥船运输粮食,一船满载抵得上好几辆拖拉机。
我们生产队就有一两只水泥船,这船用来装氨水、采河底淤泥、装粮食等。在寒冬腊月,甚至于还用来捕鱼,但装粮食前必需洗净晾干。
等到了交公粮的那一天,女人们在公场堆粮处忙于装粮,待箩筐装满了粮食。男人们便从公场(晾晒粮食)粮堆处出发,挑着装满粮食的箩筐,打起挑担的"号子″,还能排着队,将一担担粮食挑到停船的码头处,走过木块跳板,便上船装舱。一担稻谷的重量就不轻了,若是一担满满的小麦,其重量够人受的了。
待到船舱内装满了粮食,上面盖好塑料,于是就准备出发了。水泥船的启动,还需用人工的协助,船尾是拖拉机带动螺旋桨提供动力,而船头必需有人拿着一个长竹竿,站在那控制船的走向。否则,这水泥船是很难按照预定方向前进的。
我曾有过这样的机会,与大人一同乘船去交公粮。水泥船慢吞吞的前移了,船头激起了少许的浪花,有时船舷上也有一丝的浪花。船尾是人最不愿意去的地方,拖拉机工作的噪声让人震耳欲聋,烟窗里冒出的黑烟也够呛人的,船尾翻滚着的水,带着大量泡沫不断后移,这里一刻也不得让人消停。
尽管这船比步行的速度快不了多少,应该与骑自行车差不多吧!难得坐上一次,人定在船头,两岸的花草、树木、河岸纷纷的后退;也曾路过种满荷花的塘边,于是停船摘莲子,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的吃着鲜嫩的莲子。而秋季运粮就不一样了,河里水草特多,被螺旋桨搅翻了的菱角盘子也露出来了,可惜的时,此时的菱角已是残花败柳,菱角基本上已成熟落水了。但这一幕幕的场景,也有让人值得回味的地方。
用不了半天,水泥船终于开到了镇上的大码头,所谓的大码头,此处河岸边浇筑了水泥,方使于停靠船只,另外还有一个固定的起重机(直至今天,尚可使用)而己。这码头离粮站还有一段不少的路程,送公粮的农民又纷纷行动起来,装粮的、挑粮的,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我来干嘛呢?我和做饭厨师(比一般农民会做饭)有时还带着柴禾,一起出发来到镇上的周医生家里。周医生原是村里赤脚医生,在村里多年,那时,他己到镇上卫生院了(今天,周医生仍奋战在医疗第一线),他家紧靠粮站的转弯处,独门独户的。我来到那里,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看看厨师烧饭,最重要的菜是红烧肉。有时也在其家前屋后走走,尽管向西的街上热闹,也不敢走远。
午餐时间到了,也是最让人欣喜的时刻到了。劳累了大半天的送粮的农民收工了,他们一起来到周医生家,厨师己经盛好了饭菜,放在了桌子上了。大家纷纷落座以后,也顾不上说几句话,大碗的吃饭,大碗的吃肉。不一会儿,红烧肉就见底了。大家吃得正高兴,很快,连肉汤也泡饭了。
午餐以后,大家也顾不上休息,继续把公粮挑到粮管所。所有的粮食都在粮管所的场地上堆着,像个小山丘似的。粮管所的工作人员来了,手里拿了个金属制扁圆的盒子,抓出一把粮食放入手中看看,先用嘴对准粮食一吹;然后再放到盒子内,双手摁着盒子一段来回旋转的操作后,打开盒子一瞧。这个粮食还不行,里面杂质太多,水份含量也高了!他说着头也不回的就走了,他的话是说一不二的!
于是,农民赶忙找来风灰机,这是靠人工操作的木制工具。一人摇动类似电风扇的叶子,其余的人将粮食从入口慢慢倒入,出口处干净的粮食落在下面,粮食中秸秆等杂质被风吹远,这样粮食也就干净了不少。粮食中的水份就难处置多了,一种方法是将粮食平铺在场上晾晒,另一种方法是扣除一定的水份,只能是人家说多少则扣除多少了!
交公粮的场景,一直到今天,仍历历在目。那时的农民全都束缚在土地上,一年到头辛勤劳作,粮食收获以后,完粮纳税后己所剩无几,甚至于有地方的农民糊不饱肚皮的。农民出售的粮食价低、购买的工业品(化肥、农药、种子等)价高,这个剪刀差一直持续多年。回想起来,农民也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农民所从事的农业依然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谁都不应该忽视农民和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