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与认同或将成为我一生的课业

两个月时间了,因为公司兑付问题背负着上百万的债务压力辗转难安。眼看我妈的钱即将到期不得不诉诸实情,于是昨天趁着节假日跑了趟昆山,如我所料,在牵涉到自己或者他们的问题上终究是做不到心平气和就事论事,尽管心里臆想了很多遍可能会面临的画面,但真到了那时候情绪爆发得比想象中的还要激烈,最终以撕心裂肺的哭喊和摔门而去而收尾。

回来的路上,回忆着这几年发生的大约有数十次的类似场景,发现僵硬而疏离成了我们近年来关系的基调,一直持续着固定重复的相处模式,很容易就陷入到僵局中。此前,在玻璃心的推动下我选择尽可能少的联系和接触,跟他们电话、微信的次数少之又少,偶尔因为惦念小侄女会回昆山待两天,但始终无法以轻松自在的心态面对他们,甚至说一看到他们我的身体就处于紧张戒备的状态,害怕他们提及关于任何我的话题,我也从不主动说关于自己的事,因为我明白他们自始至终都是不认可我的选择,工作也好,男友也好,都不入了他们的法眼。在经过几次激烈的争吵之后,他们稍微收敛了些,但那种想要指责、改变的意愿从未消散,一有机会就要说教一番,表面上说是提点建议,潜台词告诉我的是“你这样是错的,你应该按着我想的来”,现在我超级讨厌一切“为了你好”的说辞,在我看来,那就是打着“爱”的旗号实施着霸权和压榨。

我很喜欢的心理学家李雪一直强调,爱是看见,父母也好,伴侣也罢,一切良好的亲密关系都是建立在双方相互之间足够的接纳和尊重上的,而母婴关系又奠定了一个人生命的底色。我记不清自己是如何长大的,但是记事起隔三差五的吵闹打架,冷战打砸却是我童年挥之不去的阴暗回忆。很可悲的是,长大了后的我发现,自己无意识中已经将我妈那套思维行为模式完全复制了下来,可以说游刃有余地运用到了亲密关系中,生活中一旦出现争执或者感受到敌意,我会立马闭嘴回避交流,以零回应凌虐对方,等情绪缓和点又会心生内疚,但总是走不出这种情绪惯性。

昨天傍晚回来为了缓解下焦灼的心情,随意点开了一部下载了好久的电影《I can  speak》,演员和剧情都处理得很精妙,可圈可点的地方太多,但是让我哭得稀里哗啦的点却是寥寥几句话。第一处是女主奶奶坐在妈妈的坟头埋怨妈妈为了儿子的前程和家族的脸面而隐瞒着女儿的悲惨遭遇,即使那段经历已经过去四十几年,年届古稀之年的女儿还是难以释怀,哭着“控诉”妈妈直至去世都没说一声:我可怜的孩子,你受罪了。另一个让我深受触动的场景是罗玉粉奶奶的事情被街坊邻居知道后,此前跟她交好的杂货铺老板娘珍珠嫂一直回避跟她碰面,一天晚上罗奶奶逮到机会追出去质问对方是不是嫌弃她而不想跟她有这种不堪过往的人交朋友,珍珠嫂悲伤地表示是因为很心疼奶奶的遭遇一时都不知道怎么面对她,也怪她一直没信任她们的交情及时告知,让自己错失了分担她痛苦的机会,听完这段话罗奶奶抱着珍珠嫂哭得像个孩子,我想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抱持吧!这一刻,我感觉到罗奶奶真正放下了过去,完成了与自我的和解,不再抗拒排斥自己的命运。

说到底,父母之爱也好,朋友之爱也罢,我们终其一生追求的就是认同与接纳,在真正的认同接纳面前,再坚硬的铠甲也不堪一击,对我来说,我最重要的人生任务是完成与自己的和解,化解掉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抵触,全然接纳自己不可改变的命运,挖掘出更多能量创造丰盛的未来。当然,这条路或许依然很长,但我相信这也是通往幸福的必经之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接纳与认同或将成为我一生的课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