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夜读】舜的中庸之道

扬帆

孔子善于案例教学。这次他老人家举了舜的例子。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知,通智。大知,就是具有大智慧的人。

舜这样具有大智慧的人,是怎样处理问题的呢?

一是“好问”。好问,就是多了解他人的感受,感悟他人的情绪,多征求他人的意见和看法。好问,就是不自以为是,不刚愎自用,不想当然地做事情。

做一个管理者,在很多时候,会听比会说更重要。会听,好问,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民之所想,这样做决策、定政策、做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才不会跑偏。

二是“好察迩言”。去观察、去体察、去思考那些看似浅显的话语、浅显的道理,从中找到你要的答案。

《郑语》讲:“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这段话的大意是,声音就一个调儿不好听,颜色过于单一不好看,味道不论酸甜苦辣就一种,称不上是美味,而一样的物件就难以得以校正了。

实质上,好问、好察,都是为了多听一听不同的意见,多找一找存在的问题,“隐恶而扬善”,注意去掉不好的、负能量的东西,大力弘扬那些正确的、正能量的、大家广泛认同的。

三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舜的做法是,通过广泛地、充分地好问、好察,找到一件事情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极端意见,然后“用其中”,既不左倾,也不右倾,是为中庸。

像舜这样为人处事的方法,就是儒家所说的中庸之道了。

好问,好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论语》所讲的“四勿”中的“意、必、固、我”。

意,通臆,主观臆断;必,想当然,自以为是;固,固执己见;我,以自我为中心。

对于“四勿”这样的问题,必须从小处着手,一个小点、一件小事、一个小问题地加以解决,靠勤学、勤修来做“加减乘除”,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年复一年,日积月累,才能久久为功。

如果幻想一发即中、一蹴而就,那就太天真了。

前几天,我自觉做日课已坚持了180天,对于“制怒”已有了较深的理解和体悟,大多数情况下,遇事反求诸己,观照内心,把控情绪,现在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相比已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对于我一直提倡和要求的工作中“不二过”,看到有的同事在反复提醒、提示下,仍是不走心、不过脑,同样的错误犯了第二遍,乃至第三遍、第四遍,不由得气不打一处来。由此可见,修身的艰巨性、必要性和重要性了。 我辈当时刻注意,定境观心。

            (关巍-天则20190713)

你可能感兴趣的:(【灯下夜读】舜的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