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壹

师久粮乏,援兵至,必可破。

(陈有谅来了很多人,但死伤已经十分惨重,而且出师时间过长,粮食差不多了,如果你出兵的话,一定击败他。)

这就是为什么打仗的时候,要“行兵未动,粮草先行”了。将很重要,士气也非常必要,但是最最根本的是吃饭。毕竟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啊。饭都吃不饱,怎么拿得起兵器,怎么吼得出“必胜!”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张子明确实是个聪明人,在向朱元璋求兵的前行路上,为了保险,他白天不敢路,专门在晚上人少的时候才出发。而且等见到了朱元璋,并没有把在双方僵持的持久战我方处于不利地位的时候表明,而是换了一种说法,说对方虽然人多,但死的也不少(间接表明厮杀激烈),而且出师时间过长,粮食差不多了(双方一直僵持,打了很久了,快没饭吃撑不下去了),如果你出兵的话,一定能击败他(老兄快来吧,我需要你的支援!)不得不说,这个说话的艺术确实让人佩服。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有时候会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因为三观不同或者鸡同鸭讲或对牛弹琴,有时候又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一句话让人跳,一句话又让人笑,明明是夸你的,想想却又不是,明明在骂你,而却又是表达亲密的方式。明明说“我去!”,又是不去,哈哈,真的是难为那些学习中文的外国人了,哈哈。

语言的艺术,真的值得好好的去学习,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典文献还是值得一读再读的~

张子明这个人还是值得佩服和学习的忠诚,在被陈友谅抓到的时候,故意装傻(张子明给陈友谅的第一印象,是一个呆子,站在那里,手都不知道往哪里放)迷惑对方,让陈友谅放松警惕(这个人容易对付)在与其交流的时候,张子明连忙装出一副怕死的样子“我合作,我合作”,于是放松警惕的陈友谅把他压到洪都城下,让他对城内自己的伙伴们喊话,希望能起到劝降的作用。然而,当张子明走到城下,喊出的话语是:“请大家坚守下去,我们的大军马上就要到了!”

非但没有起到劝降的作用,反而鼓舞了士气,让其越战越勇。虽死犹荣,被气急败坏的杀死,但他那嘲弄的眼神和不屈的气节和傲骨却永远留在那些敌军的心中,这才是最有力量的人,让拥有上万大军,双手沾满鲜血的陈友谅都感到了佩服和自我怀疑。死得其所才有意义,生命不是用长度衡量,而是用深度,就像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乱世之中,又有多少豪杰白白牺牲。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人心也是如此,得人心者得天下。在陈友谅的将军带领自己军队投降于朱元璋时候,愤怒盖过了理智,下令,一旦抓到朱元璋的士兵将领,就地处决!然而朱元璋却恰恰相反,凡事抓到陈友谅的士兵等人,一律好好对待然后放走。就像当时和萧淑妃王皇后斗争的武媚娘:“伺后所薄必款结之,得赐予,尽以分遗”亲近其所疏远之人,收拢人心,则在其斗争中更加受益。也是因为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指令,为朱元璋最后的胜利做好了铺垫。

当朱元璋的部下询问主攻哪个门时,朱元璋却对他们大喊道:几十万大军,还要分哪个门主攻吗?都给我往死里打!看到这里,莫名的笑出声了,哈哈哈哈,对啊,往死里打,他就是这样,要不不做,要不做绝。

图片发自App


元朝真的是好强大,马背上的国家,原来我们中国曾经这么广阔…看到书上才知道,蒙古骑兵的无赖打法真的是能把人逼疯。当时,大部分用的还是冷兵器,都是近身搏斗,用刀用矛,再不行就是大炮弓箭。你站在地上射箭,人家骑再马背上射箭,能比嘛┐(─__─)┌而且,蒙古骑兵是,进攻前射箭,进攻时射箭,甚至再他逃跑时,还在射箭,你追也追不上,打野打不着,哈哈。真的你无奈他无赖,哈哈哈哈。这也是为什么进攻东欧的时候,那些比他们高比他们壮的欧洲人被打的落花流水节节退败的原因,真优秀!而且,无论你降还是不降,他们都屠城,为了保障自己身后安全,你降了他还是屠你…然后“荣获”了欧洲人给他们的一个称呼——上帝之鞭。而历史学家也将其定义为国家恐怖主义…确实,挺恐怖的…好剽悍的军队…

哲学上说过,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而徐达就很好的作用了这一定理,徐达在和王保保对战的时候,在冷静分析局势后,直接带兵攻打他最重要的据点——太原。徐达认为大都有军有城防,不怕,就算丢了再打回来就ok了,而王保保倾巢而出求胜心切,让最重要的太原成为空城,给了对方最好的机会去攻其不备。

一将功成万骨枯,那些曾并肩打天下的伙伴,一个个也难以善终,可共苦,难同甘。高处不胜寒,你是君王,却也众叛亲离,孤身一人。朱元璋是个大事小事斗爱亲力亲为的皇帝,为子孙后代铺好了路,却也因为自己的偏爱,自己的杀戮,让下一任皇帝无将可用,让自己的儿子和孙子相互残杀。伴君如伴虎,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无论怎样的功成名就,也不过是历史选中的人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明朝那些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