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你的钱包?

谁动了你的钱包?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万元户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号,甚至是“土豪”的代名词。要是哪个村里出了一个万元户,那简直是天大的喜事。

那么,30年前的一万元人民币,到底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呢?根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伟的一篇学术研究报告,30年前的万元,相当于现在255万!

不同的算法,这个数据可能会略有出入,但不会是数量级上的差距。

今天,我们来一起寻找上百倍差距背后的逻辑。

如果按照30年,200倍价值差计算,把200多倍平均到每一年(200/30),可以得到平均每年增长初始资金的6倍多。(如果你认为,没有200倍,就算按照100万计算,结果是平均每年3倍多。)

如果30年前,你手里有一万元现金存银行,30年期间,你账户上的这一万元累计缩水200倍,平均每年缩水6倍。

不要说6倍,即便打个对折3倍,是不是也很有冲击力?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

数字背后隐藏着大家容易忽视的一个概念:复利+时间 的力量。换种说法,这是长时间“利滚利”的结果。

如果反过来想,你当年有1万元现金,经过30年,想升值为200多倍,变成200多万。完成这样个小目标,你需要做到平均年化复合增长率是18.8%。资产增值曲线如下图。

有趣的是,“股神”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致股东信》,中披露:“1965-2018年,伯克希尔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8.7%“。如果30年前,你把一万元钱交给巴菲特,经过30年,结果是差不多能对冲资产贬值。

我们先不讨论保值升值,当我算出18.8%这个数字时,内心有些震惊!

可能有些人会说没200倍,好,我们算100倍。那么,30年前的1万,增值为现在的100万。30年,100倍,平均年化复合回报率也要16%。如下图:

这里的16%也好, 18%也罢,具体含义是什么?

首先,会想到货币超发造成的通货膨胀,这是让资产贬值的直接原因。

我查找了央行最新数据,近年来中国通货膨胀率显示如下:

根据数据显示,早期的通货膨胀率波动较大,近年来保持在5%左右。

现在,我们知道通货膨胀导致资产每年缩水约5%。

但是,我们算出来的18%,减去通货膨胀的5%,还有13%是什么?

我们可以理解为整个经济体的增长速度。也就是说,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整体经济平均年化复合增长率大约13%。

于是,可以简化出如下等式:

18%资产贬值 = 5%通货膨胀 + 13% 经济增长

(补充:5%通货膨胀是公布数据,真实数据到底是多少?不知道,你只能自己想。如果5%增加,经济增长便会相应下降,两者此消彼长。)

这时,你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个现象:老百姓不愿意把现金放在手里。

我猜测并不是老百姓算出了这个数字。而是,这个数字在现实生活中已然让大家有切肤之痛,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钱放手里,越来越不值钱。

这里有一个很隐蔽的地方,通常,大家认为由于通货膨胀导致货币贬值。

现在,你知道让现金贬值的不仅是膨胀率,还有更重要因素——经济增长。

这让我想到了爱丽丝仙境中的一句话——

在你的世界里,你必须不停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那么,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算不算是一个坏事?

我认为不完全是,虽然有不完善的地方,可是积极因素多于消极因素。毕竟,30年来,老百姓的生活普遍越来越好。并且,现在200万以上资产的人口比例,远比30年前万元户的人口比例要高一些。

既然不是坏事,如何解释经济发展,带来的货币贬值问题?

在我看来,现金贬值是整体经济进步和发展的“必要之恶”。这个世界中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必要之恶”,比如,

狮子吃羚羊,狮子是羚羊的必要之恶;

羚羊吃草,羚羊是草的必要之恶;

对人而言,最绝望的“必要之恶”可能是衰老、死亡。

在分析"必要之恶"时,不应该简单地使用黑白对错去决断,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同时,用灰度认知去分析。

采用发展的眼光,你会发现必要之恶,并非永恒无解。 比如,电灯出现前,黑暗就是人类需要面对的“必然之罪”;还有,在青霉素发明之前,各种细菌病毒是“必然之罪”。

你会发现,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很多"必然之罪"会被化解、或者转移。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洗碗机、洗衣机的出现解放了人的双手;各种交通工具的出现,延伸了人的双腿。

那么,货币贬值的“必要之恶”,是否有解决方案?

我相信,肯定有。

首先,这个问题,是每个现代人无法逃避的问题。

其次,面对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采取相应的的解决方案。

祝冬安

王沁敏

预告——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将提出基本解决方案,打响“钱包保卫战”。

如果,你对此“钱包保卫战”感兴趣。

请关注公众号,我们下篇见!

『逻辑归因』——家长的眼界,孩子的边界……

扫码关注,亲子成长、一路同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谁动了你的钱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