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分层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教育专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在一个人身上的表现有着不均衡的现象。”既然人的智能发展存在个性差异现象,而我们的教育教学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那么,我们如何在追求共性的同时做到尊重个性?如何在减轻负担的同时又能提高质量?我国的教育从孔夫子时代起,就一直倡导“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以便与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学有所进。

为此,我校从中年级起,就开始在语文和数学两门学科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从理论上看,分层教学无疑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如何使分层教学真正实施?我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学生分层

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首先必须确定对学生分层的标准。由于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而不是工厂中的产品千篇一律,因此,学生分层施教不能简单地依据班级学生的成绩,而要综合考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智力情况等,对学生进行分层:

A组(优秀层):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

B组(发展层):基础一般,接受能力尚可,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左右;

C组(提高层):基础薄弱,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存在问题,在学习上有困难。

在这里,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不能用“优”、“中”、“差”的说法。学生分层的意义在于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在思维发展水平、智力和认知结构方面存在的差异,确立不同的教育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照顾优秀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又解决了一般学生“吃不了”的问题。

二、备课分层

分层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前提和关键环节。在备课时,要求教师在透彻理解掌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突出备课的层次性,注重因材施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好分层教学的全过程。内容安排上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接受能力,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突出重点。

对于C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设计一些简单的、易于模仿的问题,只需教师加以指导或小组内通过简单讨论就能解决的基础知识。

对于B组学生,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中等难度,梯度稍难些,并兼顾一些培养思维能力方面的问题,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注重设计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问题。

对于A组同学要设计灵活性和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要求它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注重设计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和发展个性特长的问题。

备课设计要根据情况设置 “全体”“提优”“补差”三条线索。针对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在课堂容量上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智能的差异,在课堂提问、例题讲解、巩固练习上有区别,所要求的思维程度不同,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补差”。

三、授课分层

分层授课是分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最能体现教师智慧和创造性的部分,和复式教学有相似之处。我们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个性差异,其关键就是通过多媒体或导学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真正体现出上课的层次性。

为了落实分层目标,教师一定要注意先易后难,注重基础,适度提高,真正体现“低起点,小坡度”的层次性,还要注意层次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学生能学会,学得自然、轻松,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自行设计例题,由浅入深,层层递出,所设计的问题也是因层而问,做到什么层次的学生回答什么层次的问题,真正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所谓“学困生”,通常表面上看是一些学习成绩差,纪律又不好的学生,这些学生,其实他们的自尊心很强,但由于很少得到别人的尊重,往往表现出懒惰、胆怯和自卑,缺乏自信,始终笼罩在失败的阴影里。教师的关心爱护是学生上进的催化剂,平时要多给学困生表现的机会,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使他们尝到成功的甜头。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才智,又能增强自信心,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作业分层

为了在教学里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学生作业在设计、布置、批改等方面均要做到分层。

作业题的设计应按基础题、变式练习题和综合题,由易到难组成阶梯式的题组,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同时对于作业量也应有适当的不同,布置作业时,对于基础性强、对巩固课堂知识起作用的题目,三层学生均要求完成。对A层学生还可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创造性问题作为思考题加以训练。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批改的要求也不一样。对于C层学生尽可能面批面改,进行个别辅导,指出错误的原因并督促及时更正,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并掌握基本知识。对于A、B层学生批改作业时要及时点拨,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

五、辅导分层

俗话说:再好的草原,也会有几匹“瘦马”。因此,教学之后的个别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我们加强个别化辅导就是为了普遍提高后进生的全面素质,就是为了减轻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负担。

首先,制定辅导计划,个别辅导一般采用三定,即:定时、定人、定内容。①定时,每天集中答疑,处理学生的共性问题。②定人,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能力,安排有针对性的辅导。③定内容,主要督促检查、订正最近的练习卷、作业,尤其是学习中的疑难和困惑。

其次,教师还要抓好“培优”和“补弱”这一课外辅导环节。对于C组学生,主要是鼓励学习自信心,培养兴趣,注重习惯养成,指导学习方法,可以成立学习小组,借助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搞好“一帮一”的帮扶对子,帮助他们消化课堂上的基础知识,纠正作业中的错误等;B组学生是课外辅导的重点对象,可以进行群体性辅导,点拨知识掌握上的共性的错误,也可以请教A组学生帮助解决,同时注重能力和信心的培养;对于A组学生,注重个别点拨,对课堂内容加以拓宽,培养探索、创新、综合运用的能力。

六、评价分层

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很重要,所以,我们要重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及时的给予肯定及表扬。由于学生的习惯、智力、兴趣和性格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因此对学生的评价要进行分层。

对学生的评价分为:严格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和赏识性评价。对于C组学生,我们要用赏识评价法,对他们的进步加以肯定与鼓励;对于B组学生则是要求激励评价,可以加些评语,如“要是再努力些一定会更棒!”对于A组学生,我们不但要激励,而且更要严格要求,使之在优秀之中更加优秀。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除了是一种教学模式,还是一种教学策略。它强调的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的重要性。分层教学在课堂上的实施,较之传统的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优秀生综合能力的发挥,也更有利于较低层次学生潜能的挖掘与提升。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分层教学的思考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