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最近,看到了最火的“得到”APP上,梁宁的“产品化思维”,抑制不住最近老是想做点什么产品的想法,好奇的第一次买了这个30节的系列。
有种说法是,40岁之前,为别人而活,40岁之后,为自己活着。
34岁开始创业,不再在父母、公婆、孩子、丈夫里面不停的打转;37岁的时候慢慢从创业的公司出来,不再在流程、财务、行政、人事里面不停的打转,一直接触外面的世界,通过心理学的、信仰的、接触不同的人和事。
才发现,曾经,她的世界是那么的小,小得只剩下家人,几个同是全职太太的朋友(现在几乎断了联系),孩子的一日三餐、上学放学、吃穿住行就够忙的好几年的啦;忙完这些,再去面对创业的企业的同事,又是一个小圈子里面呆了三年,公司的同事分分合合,来来往往,直到“功成身退”离开公司,投入到教会里面去再认识这个“原本有罪”的世界,投入到各个心理学的小组里面去探索那么多不同的人,从而去找到自己。
“没有巧合,也没有什么事是因意外而发生的,每件事和每件冒险,都是你的灵魂招到你自己身边的,以使你能创造并经验你真的是谁”《与神对话》这个过程,撕裂痛苦而又真实:原来一直都没有办法面对,从小作为父母情绪发泄对象而受到的惊吓和恐惧,以至于很多时候不敢直视他人的眼睛;原来与丈夫的表面的,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相敬如宾”里面,隐藏了太多的各自原生家庭的伤害,和无法直面现在家庭的沟通和亲密;原来没有耐心给孩子们讲故事,孩子读了小学就没办法平静和她们沟通,是因为脑海里面存留了太多小学时候被老师虐待的记忆。
那些没有好的旧伤,在你重新经历与原来相似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抽动你的神经、情绪和判断,让你堕入黑暗之中,不停的往下沉,每次都要用尽全力去试图用新的经历和记忆,去疗愈小时候被深埋的身体里的苦楚,可是如果我们不能如实的面对情绪,建立足够有力的体系去支持自己的疗愈时,这些经历依然累积下来,形成了二次或者三次伤害,然后,我们的身体和头脑,再去为这些情绪寻找新的出口,以至于有些人会周而复始,疲惫不堪,麻木、逃避或者上瘾成了最后的出路。
家族的不幸最终形成了传承,离异家庭的孩子再也没有办法去面对婚姻和建立家庭的安全感。
回到开始的那个问题,40岁之前是否能为自己而活,到底什么是为别人而活,什么是为自己而活,其实本来就是个伪命题吧,每一个人生的抉择,不管是真的“为自己”,还是“为别人”,其实选择权都在自己的手上,无论你怎么选择,别人都没有办法为你负责,最后面对人生的还是自己,又怎能说只是为别人而活呢,况且,中国人的40岁,基本是人到中年的年龄啦,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哪里有勇气和能力说为自己而活啊。
努力之后,才发现,鸡汤永远是鸡汤,回到现实,依然是白菜、大米、粗糙淡饭,鸡汤喝多了也会腻而不真实。
在梁宁的“产品化思维”里,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心理学概念,叫“角色化生存”,讲的是,从孔子开始,君君臣臣,很多时候,尤其在职场和社会中,我们就是“角色化生存”,职场上的角色化生存,让我们可以迅速的了解我们在职场中的定位,从而符合职业角色的定位,来更好的实现角色的社会化效益。
而在生活中,我们的角色又是什么?女儿儿子、父母、妻子丈夫、朋友,在这些关系中,如果我们用角色化定位去生存的话,问题就来了,每个被定为的对象,其实和定位他(她)的人,心中的定位是有差距的,说到底,作为一个真实不完美的你,是做不了他们心中原有观念里面,那个角色化定位的亲朋的,于是,要是想要有一段亲密的关系,那么,我们就要学习放弃在生活中对他人的角色化定位要求?大家各自对自己负责,才能各自轻松?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你知道想要什么样的人生,能够为自己选择的人生负责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究竟想要什么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