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讲中国文学|元曲的戏剧性(二)

整理|零露

元代取消科举制度,使得知识分子失去走仕途为官的机会,开始帮人算命、写文稿或是到戏班做编剧。

在元朝知识分子的被打击,其实也是知识分子转型的一次机会,使得民间文学非好的机会可以发展,而优秀的文人在感伤之后,也想办法调整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拓宽了知识分子的生命经验,如果不是科举废除,像关汉卿这样的文人永远不知道,民间有像窦娥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读书人平时是看不到的。

元代混杂的社会阶级,使得汉族原有高高在上文人的优越感在下降。这同杂曲的兴起和流行有很大的关系。

元曲的丰富,可能是因为当时大量的外来音乐的进来,冲乱掉。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这也不见得是坏事,唐代的丰富就是来自外来文化冲击,而这种冲击在元代来说更明显。

《天净沙》 这样的作品,很明显带有有一种朝代兴亡之感的,你讲不出来里面哀伤的主题是什么,没有事件发生,只是说一种命运上的不自主,和知识分子受重视到完全不受重视后,自我放逐的情感有关。白朴的《天净沙》,为什么没有办法像马致远的《天净沙》那么有名?在元素上没有马致元丰富,读到“一点飞鸿影下”将整个画面连接到了一起,少掉了些辅排。白描的高手,就是要忍得住,不泄底。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所谓的白描就是情感喜乐都不见踪影,白描在艺术上是非常的手法。

马致远的《天净沙》用现代不管什么角度来读都是好作品,是经得起锤炼的。好的文学为什么好?有什么元素使我们今天在创作上受到他的帮助,用到方法。

白朴在结尾时候回到白描,“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元代散曲的了不起,是因为它开放了自然的空间,这个自然的空间使人世的哀乐变得很淡。

留白的重要性,甚至超过画面的重要性。所谓的留白,就是留给所有参与者自己想象的空间。文学里需要留白,画画里需要留白。一个不好的作者,常常是迫不及待堆一大堆东西,让读者感到厌烦。

 

你可能感兴趣的:(蒋勋讲中国文学|元曲的戏剧性(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