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读帕克 帕尔默《教学勇气》

我读这本《教学勇气》本书,读了好长- -段时光,放下又拿起,拿起又放下,断断续续地读,断断续续地摘录,边读边摘录也边写下体会,以及触发的思考、联想。读这本书,会想到其他书。我们当下太多的教育之书,真真假假,瞎子摸象。



读这本书,会联想到这些年来我们的课堂。我们做了太多的无用功,许多的教学改革、课堂改革,都是似是而非,有些汗颜、有些惭愧、也有些无奈。我希望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育管理者,包括校长可以好好读一读,-定有豁然开朗之感受。

这是一本有趣的,有文学情趣的书,读了,就必须读完,否则心不甘,放不下。

作者写这本书,写了十年。当下我们哪一个教育专家能沉下来、静下心来,写- -本书的?能用十年的时间?写一-本书能用上十年时间的书?本书的十年纪念版序中有- - -句话:教师们的日常工作,我们的教与学,等于攀爬高山峻岭。作者十年爬一-座山,--边工作,一边写作。精神可嘉,严谨又浪漫。

              历史上曹雪芹用十年时间,写了一-本书《红楼梦》, 经得起推敲,--历史的推敲。 曹雪芹写了一个大观园,写了大观园里的几百个人,从而呈现了一一个时代。而《教学勇气》写了-一个课堂,一-教学课堂,虽然不是某- -个具体的课堂,但是在教育这个微观的领域,作者展现了一幅幅教学景观图:鲜活,生动、真实。虽然是一本理论书,但是绝不是一-本理论到理论的著述,而是从实践到理论,满满的都是案例,于日常教学中获得启发,然后研究,归纳、分析,对比、比较,满满都是真知灼见。他的课堂如一一个“大观园"”,林林总总、形形色色,正面的、反面的,肯定的、否定的,如一一个个角色,都在那里出场、表演、谢幕。

       



作者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可贵的是,他还是一个作家。文学的色彩渗透在本书的每一个章节之中,每个章节都以一首“诗”开启,不是渲染气氛,不是点缀,而是诗与文融为- -体,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些诗,精辟、生动、形象,放置文首,犹如宝塔之顶,有一颗夜明珠,熠熠生辉。这些诗一般都是名家名篇,本书作者帕克善于巧用、活用。天造地设一般,假如他没有对诗歌史的整体把握,诗的阅读量不够,如何能找得到她们?用一首诗统领整个章节,恰如灵魂,何时好啊:

"要看到一粒沙中的世界,

要看到一-朵野花中的天堂,

将无限紧握于你的掌心,

将永恒捉住在片刻之际。”

- -- -布莱克(Blake,W.)《天真的预兆》

此诗,被冠于书的第五章之首

教师要创造空间,而不是填满空间。帕克用了一个词语,他说教师要像“牧羊犬”。牧羊犬有什么特点、功能?隐喻是什么?

“活在永恒当下”是帕克- -再强调的观点。我们教育人,常常忘掉人生是一-个整体,是一条河的整体, - -座森林的整体,一座山的整体。而会抓住局部,以这一部分去为另一部分作出牺牲。牺牲河流的上游,即牺牲孩子的童年,为他所谓的未来服务奠基,那这条河坏了上游,还会有它的中游与下游吗?同理,没有山脚怎么有山峰,没有森林的幼年期,怎么能有它的盛年期?



读了此书,能让我们不再幼稚,而真正成熟起来。感觉我们很幼稚,我们的教育专家也很幼稚,我们的学校教育很幼稚。我们的专家像小孩子,在课堂上学了点什么,就去贩卖,开学堂,做老师。指导别人,做导师,呼风唤雨。一度时间我们一-味强调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事实.上是偏颇的。帕克说:“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同时专注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一一不是教师或学生一一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特质,获得融合和超验升华。"读到此有眼:壮一亮之感觉,帕克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走向世界与未来的窗。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我读帕克 帕尔默《教学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