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是我读过的最美的作品之一。它颠覆了我对小说这种艺术形式的刻板印象,开启了我对小说审美的新纪元。
我一直想描述它的美,但总觉得词不达意。而这部作品,既有“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的缥缈意境,又有”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的无限怅惘,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往往写出来,一切都走了调。
直到我读到一本介绍莫奈作品的书,用到一个词,叫做“灵晕”。由瓦尔特·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提到的,一种环绕在伟大的艺术作品周围的令我们着迷的若即若离的存在。
我豁然开朗。灵晕一词,用在《边城》之上,简直恰如其分,毫发不爽----至美的艺术品所浸浴其间的氛围,具备“光”与“神性”的特质。
这部小说,最美的便是萦绕全书的纯净而忧伤的氛围,以及闪耀其间的圣洁光芒。它是先生的内心之光,亦是美学之光。先生笔下的山水之美、人性之善,更充满了神性的光辉,熠熠璀璨于文学艺术的殿堂,历久弥新。
1、边城的灵晕,在于审美趣味的至真至纯
审美,决定了一部小说的高度。
沈从文先生用一支浸透热爱、注入生命的妙笔,以一颗纯真、纯美、纯爱的赤子之心,打造了一个山水至美、人性至善的完美世界----湘西边境名为"茶峒"的小山城。
在小说的开头,作者用优美简练的寥寥几笔,勾画出一幅秀丽脱俗的山水画,和一户遗世独立的人家,令人回味无穷。
立足在世俗之中,游离于世俗之外的生活场景,如卷轴般徐徐开启。
凭水依山而建的茶峒,城墙逶迤,山中竹林深翠,河间游鱼来去。青山绿水间,桃花掩映下,人人安居乐业、安分随时。他们辛勤劳作,也享受生活。他们砍柴洗衣、划船拉纤,吃煎的焦黄的鲤鱼豆腐,喝浓而香的酽冽烧酒;也在端午节赛龙舟、放鞭炮、把绿头长颈大雄鸭,系上红布条子,放入河中,泅水捉鸭子竞赛。在这片热土上,孕育了健康、原始而自在的生命。
有宛如山中精灵般的翠翠,美与爱的聚焦: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而她的祖父,那位老船夫,“不论晴雨,必守在船头。”恪尽职守,轻财重义:“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此外,船总顺顺的大方洒脱、公正无私、仗义疏财;天保、傩送的聪明能干、和气亲人,对爱情忠贞,又肯为亲情牺牲;还有杨马兵,在老船夫死去后,义不容辞的承担起照料老友遗孤翠翠的责任
,为她安排好一切……
那些茶峒的驻兵,只在吹号时才让人想起他们的存在;茶峒的妓女,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
这些行走在小说世界里的各色人物,和简约自足、恬淡朴质的生活方式,无不展示了先生崇尚自然之美、人性之美的美学理念。
即使最后,翠翠的爱情未能圆满结局,也只是造化弄人,并不显得残忍和沉重,仅仅是几分哀婉,几分清愁。
2、《边城》的灵晕,在于艺术边界的突破融合
我一直觉得,《边城》不太像小说,更像一首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的散文;或是一首音律动人、意境悠远的诗歌。
正是这种极高的辨识度和独特的诗化气质,成就了《边城》难以企及的美感,营造了一个唯美而纯净的精神家园,构筑了一个远离世俗、不染尘埃的桃花源,书写了一曲远离喧嚣、至纯至美的田园牧歌。
这并不意味着失真,而是一种“提纯”。 这种写作手法上的“提纯”,打破了小说、散文和诗歌这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的表现边界,将散文化的唯美笔触、诗歌化的浪漫意境,完美融合到文本之中,将小说的格局推向新的高度。
在文中,主角翠翠在梦中听到心上人为她歌唱,这样写道: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
短短几行字,有歌声,有白塔,有田园,有夜船,还有山峦,一颗轻灵而自由的少女之心,甜美而朦胧的初恋滋味,跃然纸上,如诗如画。既唯美又质朴,既浪漫又真实,人与自然相映生辉、相互成就,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3、边城的灵晕,在于贯穿全文的似水柔情
绝大多数作家的文风,皆可模仿,而沈从文先生,是极少数的例外。因为文笔和风格可以模仿,而真挚的感情却不能。先生的行文,从开始到结束,笔端始终充盈着一种无限温柔、无限深沉的爱,宛如一股涓涓清泉,柔软、干净、清澈,无声无息的注入《边城》,滋润其中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令他们无一不美,无一不真,无一不令人心驰神往。更因其注定悲剧的命运,怀了无尽的仁慈和悲悯,动人心弦,令人低回不已。
我想,先生在描写这一切美好的时候,也同样知道,这个世外桃源不可能存与现实,他创造了它,却抵达不了,所以在字里行间,才充满了挥之不去的孤独和感伤……
最为珍贵的是,这一切,并不令人觉得虚假,因其感情的真挚,反而却极为真诚,极为自然,甚至可说是质朴而平凡。然,于平凡中写出不凡,于琐事中炼出纯美,方见笔力。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莫不体现了人情之美和人性之美。
在边城里,祖父恪尽职守,20岁起便守在小溪边,50年来撑一条渡船,不知来去渡了多少人,为山城众人所尊敬。对于这样的一个老人,小说这样写道:
年纪虽那么老了,骨头硬硬的,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边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是一只渡船和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硬汉与柔情,孤单与温暖,平凡与不凡……都在这里了。无一字写爱,却又处处流淌着爱,毫不煽情,却无比动人。
4、边城的灵晕,在于遣词用句的凝练精准
边城的语言极其质朴,初读甚至感觉不到炼字的存在。然而细细读来,却又无比贴切,无比自然,且无可取代。
作者写祖父去买肉,卖肉的屠户因敬重祖父为人,不愿收钱,而祖父执意付钱。这样写道:
得了肉,把钱交过手时,自己先数一次,又嘱咐屠户再数,屠户却照例不理会他,把一手钱哗的向长竹筒口丢去,他于是简直是妩媚的微笑着走了。屠户与其他买肉人,见到他这种神气,必笑个不止……
我起初惊诧不解,七旬老人的微笑,何以用到妩媚这个词?然而思来想去,这个蕴含几分羞涩,几分憨厚,几分顽皮,几分谦虚,还有几分得意的神情,竟也只有妩媚这个词才足以形容,既生动传神,又别具一格。
描写落雨:
细雨还依然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
一片烟,写尽了朦胧烟雨,也道出了少女迷茫的爱情憧憬。
翠翠爱慕傩送,听说有人向他提亲
痴着,忽地站起,半簸箕豌豆便倾倒到水中去了。伸手把那簸箕从水中捞起时,隔溪有人喊过渡。
平淡的语气,平淡的场景,却又精妙绝伦,生动传神。而最后一句,隔溪有人喊过渡,更是神来之笔,匠心独妙。
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