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是一次重要选择

一年一度的高考来临了。

随着高等教育逐渐普及,现在好的单位招人时经常出现“博士生一屋子,硕士生一走廊,本科生一操场”的情况。

早年的中国高考类似于以前的科举,不过规模更大、影响更深远。“一考定终身”这句话现在貌似不太准确,但在70年代到90年代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考确实决定人生,那个年代这是一种制度性设计。

过去没有实行公务员体系时,国家干部是公务员的前身。想成为国家干部,只有几种途径:部队转业、高校毕业、特殊提拔。有的在集体企业当了多年厂长,却仍然不是国家干部。那时看一个人的档案归哪个地方管理,就知道他的基本身份:归组织部管理的是拟使用的领导人选;归人事局管理的是普通国家干部;归劳动局管理的是工人阶层。如果离开学校当了农民,连建立档案的资格都没有。

高考一直存在走后门的现象,官宦子弟近乎白痴也一样凭几个电话一张条子就去北大清华人大上学,但对每年几百万考生而言,这还是一个很好的改变命运机会。阶层固化是现状,但若想鲤鱼跳龙门,家里没背景,人再没有知识,注定机会和希望都渺茫。

中国恢复高考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填报志愿都是在考试以前,这样难免出现高分低报、低分高报的情况,不少同学为此耽误了一生宝贵的机会。这里把一位带毕业班出身的老教育工作者的一番指导资料,很有独到见解,提交给家长和同学作参考。

考试成绩固然重要,填报志愿则是更加艰难的选择。人生就是一次次选择:生活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选择决定你走向哪一枝桠。

随着高校录取工作的改革,考后填报志愿更有利于估分和准确评估自己可能适合的学校。这里要提醒的是,估分应该尽快,时间长了准确度肯定会大幅度降低,因为学生处于一种半迷蒙状态,记忆会模糊。

填报志愿是一次考验和煎熬。这里要说的是,要避免踏入以下常见的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一:排名靠前的高校一定比靠后的好。其实高校排名仅仅是某些数据的机械综合,并不能表明所有排名在前的高校一定就比后面的强。考虑到高校所在的地区不同、各个专业强弱不一,因而排名最多只是参考。不必过于较真。

误区二:985大学(一流大学)一定比211大学强,211一定比普通一本强。其实跟误区一仍然一样道理,部分优势的211大学录取分数历年来都高过很多985(一流大学).以上海财经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他们仅仅属于211,但是他们的收分一直超过国内多数985高校。同样道理,国家出于资源平衡给一些省份最少一个211指标的这类高校,真正实力甚至远远不如像浙江工业大学和宁波大学这样非211的省属重点高校。所以光看是不是一流高校是不是985和211的显然不够全面和科学。

 误区三:自费本科(以前叫做三本、大多数的独立学院属于此类)好歹也是本科高校,读这样的大学一定比普通大专和高职强。事实也许刚刚相反,从性价比看,多数这类本科的毕业生四年本科期间付出了更高的学费,经受了更长的学制,但是受制于经费不足、师资偏弱和综合办学条件较差,这类学校的教学水平不敢恭维。因而毕业生在就业方面跟大专和高职比几乎没有任何优势。除非去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者银行那些需要本科起码的岗位,这些毕业生起码有报名资格,但是在招聘和考试中这类三本毕业生几乎都没有多少的机会。而很多大专由于学制短、收费低、就业方便,毕业生反而更加有优势。

 误区四:大学所在城市不重要,大学本身实力更加重要。这个说法起码是很不完善的。其实从毕业生就业和今后价值巨大的同学圈子的潜在价值看,某种程度上选择一个区位优越的普通高校比选择一个冷僻地区的名牌大学来说的具有更大的价值。为什么北上广的大学如此被学生追捧,各位应该能够从中明白其中的道理。

误区五:填报志愿就是为了以最低的考分进入最高档次的大学和最理想的热门专业。这个观点起码不能绝对化,上面已经说了,档次高的大学不一定比档次低的差,考虑到专业不同和学生个性特点,应该说为学生找到一个最适合他将来发展的大学和专业才是完美的志愿选择前提。

误区六:专业比大学更重要。由于传统思维,很多学生和家长都把专业跟今后就业简单的划等号。其实现在的本科教育已经平民化,名牌大学更多倾向于对本科生事实扎实的通识教育,而较少侧重于所谓的专业。而一个毕业生走上社会时间越长,大学的所学专业的重要性就会越来越不重要,相反是扎实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更加重要。所以某种程度上名牌大学的非热门专业还是比普通大学的热门专业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

 误区七:填志愿其实就是简单的拼分数。从大学录取的系统看,这个说法成立。但是鉴于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巨大,不同家境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和期许相差甚远,因而某种程度上选择志愿也是很多家庭对未来的中远期规划。每个家庭和学生都要选择最适合的发展方向。切忌好高骛远和盲目攀比。因而同样的分数,不同性格不同追求和不同家境的孩子选择大学的时候还是应该有所区别的。这背后的道理说出来有些残忍,但是确实绕不过去的。比如国内有一些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上海纽约大学、西交利物浦、宁波诺丁汉的教育水平其实都很高,也有利于今后孩子出国深造。但是其高昂的学费不是普通工薪阶层家庭所能承受的。所以填报志愿的时候必须通盘考虑。

      普通家庭的家长培养学生上大学很多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但是切不可过于机械的功利化的如此理解上大学的初衷,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是让学生进一步修身养性懂得人生道理,为今后迈入社会做好基本的储备。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够从令人头昏目眩的众多志愿选择中走出困境,从而为孩子也为整个家庭规划一个更加切实可行的道路。

说了一大通,希望能够对考生家长和学生本人能够有所启发。各位家长自己的孩子或者亲友孩子如果今年恰逢高考,可以咨询本人和本人背后的相关专家。要知道高考仅仅是一小半,而如何填报志愿可能反而是一大半。懂得了这个,咨询就非常有价值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考,志愿填报是一次重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