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笔记52

薛侃录

【原典82】

先生问在座之友:“比来功夫何似?”

一友举虚明意思。先生曰:“此是说光景。”

一友叙今昔异同。先生曰:“此是说效验。”

二友惘然,请是。

先生曰:“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工夫。如此,则人欲日消,天理日明。若只管求光景、说效验,却是助长外驰病痛,不是工夫。”

【译文】

先生问在座的朋友,这阵子功夫进展如何?

一个朋友说自己内心虚明,先生说:“这是说表面现象。”

一位朋友讲述了过去和现在的不同。先生说:“这是说效果。”

两人茫然不解,请教先生。

先生说:“我们现在用功,就是要使为善的心真切,心真切,见善就会向往,有错就会改正,这才是真切的功夫。这样一来,私欲日渐消弭,天理日趋显明。如果只沉迷在求光景、说效果上,却是助长了心灵惯性向外的毛病,就不是真正的格物功夫了。”

【解读】

此话说得明明白白,光景、效验可以求,但不能“只管求”,套句现代人通俗的说法,这些都只是过程,不是目的。

如何评价做功夫有没有进展?有的人会以静坐中的超体验,如见光、见鬼神、见仙境等感应来评估自己,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追求“光景”。这是做功夫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现象,出现固然可喜,但就怕执着,反而忘记了做功夫的初衷。

有的人会以一段时间自己的改变来评估自己。这种改变范围很广,但世俗之人,即便不有意识地去做功夫,过一段时间也会有改变。如何与这些人相区别呢?

王阳明的评价标准则很简单——为善的心更加真切。意思是,通过长时间的存天理、去人欲,善念在心中生起时,其力量更加强大,而恶念生起时,其力量更加弱小。

功夫不是向外探求,这是王阳明重新诠释《大学》格物的基本主张,故他认为功夫只是求心之真切,实质是诚意,如此则心之本体呈现。



参考资料:《传习录集评·梁启超点校》(九州出版社)、《传习录》(中国画报出版社)《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刻板)》

你可能感兴趣的:(传习录笔记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