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就是一台构造非常简单的机器,因为它是由几个最基本的齿轮组成的,但是它似乎又包含着说不尽的内容:这些齿轮是由数不清的各种弹簧驱动的,按照许多奇特的原则相互发生作用。这样一来,虽然家庭这台机器构造非常简单,但它可以跟那些极为复杂的机器相媲美,其内部还包含着各种奇特的运动,就像荷兰丝厂的内部结构一样复杂。—劳伦斯斯特恩《项狄传》
原生家庭是我们生命的开始。
每个人从出生到组建自己的小家庭,很大程度上都在被原生家庭所影响。无论我们走得多高多远,我们都会或多或少保留一些早期的痕迹,就像人体残存的附件阑尾一样。
面对原生家庭的各种影响,我们或许有两种选择:延续原生家庭的规则,抑或建立新规则。但是在亲情或者中国式恩情的迫使下,想要做出理智的选择则需要更加理性的认知。
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之一,就是从心理和感情上摆脱早期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再重复原生家庭中的一切,也不刻意去做与之相反的事情。而一个成年人的生活是否幸福美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会不会处理原生家庭的各种影响。
荣格说:原生家庭对家里子女的影响越深刻,子女长大之后,就越倾向于按照幼年时小小的世界观来观察和感受成年人的大世界。
1、溺爱在家庭中蔓延
李洁今年35岁,有一个儿女双全的家庭,看似一家人幸福美满。可是她的儿子被她过度宠爱,儿子只要不顺心就各种打砸发脾气,她对于孩子的各种不良行为都是一笑了之。在她的观念中,自己的儿子就是用来宠的,不然到社会上谁宠他。而李洁是被领养的,养父母对李洁过度溺爱。她步入成年之后对养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就如同训斥小孩一样,这让养母经常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无可奈何。
在一个家庭中,没有任何事情是孤立发生的。李洁对于自己孩子的溺爱,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原生家庭的经历。当父母把教育孩子当成个人情感的诉求和宣泄,就会蒙上厚重的情感阴影。
对于很多父母而言,似乎原生家庭的教育方法可以让自己轻车熟路,不必去应对方法的改变所带来的焦虑和恐惧,这样就可以躲在心理上的舒适区。
坚持旧习可以让父母逃避改变的痛苦,但是却阻碍了自己和孩子的共同成长。
2、家庭暴力的代代相传
一位正处级的公务员,他在教育女儿时,经常因为女儿的学习成绩原因而使用言语暴力,甚至动手。虽然女儿从内心惧怕他,但是学习成绩始终没有提高。他讲述自己在求学阶段,父亲经常因为学习成绩而进行言语和肢体上的暴力。他努力的学习去避免父亲的暴力行为,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一种认知:只有在暴力下才能让孩子好好学习,而且孩子是不打不成器。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女儿和他的感情疏远。
父母受到原生家庭中早期经历的影响,把自己的情感包袱带入到“父母”的角色中,对于没有妥善处理的早期创伤假装视而不见。当父母不能正视自己的早年经历,经常会影响对待子女的方式,让亲子关系出现不必要的烦恼和冲突。
我们常常认为,一旦与原生家庭划清了界限,就会摆脱原生家庭的控制,不再受其影响,这样一来我们所有的问题就都解决了。但是,在原生家庭中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还会随我们进入新组建的家庭关系当中。
原生家庭的经历代表着我们早年的生活,或许难以面对,但是你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说道:为了躲开责任带来的痛苦,数不清的人甘愿放弃权力,实则是在逃避自由。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往往出发点是好的,但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在无意识之中把自己早年经受的伤害再次上演,只不过受害者变成了自己的孩子。
父母并不是没有能力改变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态度,只是潜意识认为自己无力改变。美国作家理查德巴赫在《幻觉》中说:为自己的极限辩护,你就会永远受制于它。
3、教育孩子需要父母的自我反思
小李在回忆自己的原生家庭时,心中总会充满了痛苦和无奈。因为他的父母都是农民,没有文化,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诸如言语暴力、缺少关爱、家庭不和谐。他很清楚并不是父母不想教育好他,而是他们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当他的孩子出生后,他不想让孩子再次经历自己的悲苦童年,继而反思原生家庭中错误的教育方式,然后不断的学习让自己成为一名称职的父亲,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美国神经生物学博士丹尼西格尔说:通过观察一个人如何反思自己的童年,以及成年后如何看待童年经历,能够很好的预测他的孩子能否健康成长。
很多人不想去正视自己的原生家庭,因为当往事已经放在了阴暗的角落,就不想再去触碰,但是逃避不能带来任何的改变。
反省内心世界带来的痛苦,往往大于观察外在世界带来的痛苦,所有很多人逃避前者而选择后者。
按照荣格的说法: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经形成的性格。那么至少我们可以对自己童年时代所形成的性格尽早的修正,竭尽全力去规避不必要的错误。正如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所说:人生的晚期是用来治疗他在早期所染上的所有愚行、偏见与错误的想法。
4、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孩子
原生家庭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环境,即使它对我们造成了很多的影响,但是这不足以决定我们的一生。我们看待原生家庭的态度完全取决于自己,怨天尤人并不会带来任何的改变。
当走出原生家庭组建自己的小家庭之后,父母都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更多的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最好的办法不是去改变孩子,而是改变自己。因为没有人天生就是合格的父母,这需要每个人用一生的精力去学习和探索。
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墓碑刻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在年轻的时候想要改变世界,后来我长大了一些,才明白,这个目标实在是太大了,于是我试图改变我的国家,又经过了一些岁月,我认识到这个目标也太大了,于是我试图改变自己居住的小镇,当我意识到连这个目标都无法实现的时候,我想改变我的家庭,现在我垂垂老矣,才知道一切应该从改变自己做起,如果一开始首先改变自己,也许我现在,已经改变了我的家庭,我的小镇,我的国家,也许甚至可以改变整个世界。
结语
家,意味着心灵的港湾。为人父母,我们需要正视自己早年的经历,深刻的反思并且通过一生的学习去做最好的父母,最终的目的是在成就孩子,更是成就我们自己。
孩子的成长,父母一生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