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那起拙劣的连环计

首先要承认《三国演义》整部书非常精彩。


三国时代是一个风云变幻、激烈动荡的时代,也是仁人志士前赴后涌,英雄豪杰层出不穷的时代。而罗贯中的如椽之笔更使得三国时代的那段历史显得特别熠熠生辉,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一场场的刀火剑影,鼓角铮鸣之中,一个个鲜活的面容飞扬在烽火的边城,黄尘的古道里,产生了很多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这些故事让人津津乐道,代代相传,经久不衰。但就是这么一部煌煌巨著,也有一些篇章的情节虽然很精彩,但却逻辑不通,情理不合,比如王允巧施的连环计。


王允巧施连环计故事很精彩,计中有计,环环相扣。王允为了对付董卓,特意设下连环计,他先是暗地里将自己的义女貂蝉许配给吕布,再将貂蝉献给董卓为妾。貂蝉在跟了董卓之后,明着对董卓是全心全意,服侍周到,实际上虚与委蛇,对吕布却秋波暗送,暧昧牵缠,情意绵绵,她巧妙地周旋于董卓与吕布之间,把董卓和吕布耍的团团转,董卓被搞得进退失据,患得患失,吕布也变得神魂颠倒,七窍少了三窍。后来吕布借董卓上朝之际,到董卓府上看望貂蝉,两人相约于凤仪亭,在凤仪亭貂蝉对吕布梨花一枝春带雨,欲擒故纵,哭诉衷肠,吕布又是痛心又是恼怒又很无奈,但无奈的心中也已经燃起了愤怒的火苗。就在此时,董卓回到府上,正好撞见貂蝉和吕布私会,愤怒的董卓夺过方天画戟来刺吕布,幸好吕布身手矫捷,没有被董卓刺中,但他心中就此对董卓更加怀恨在心。后来王允趁着董卓与吕布互相猜忌时,在吕布愤怒的火苗里继续添了一把柴,加了一瓢油,顺势劝说吕布,并晓以国家大义,这才有了后来吕布诛杀董卓的事情发生,这就是连环计的全过程。


然而细盘这出连环计,其中的过程却让人疑惑重重。

因董卓在长安荒淫无度,犯上作乱,搞得朝内朝外均对董卓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尤其在第四回中董卓杀害袁绍叔父全家后,王允得到袁绍密书,要其乘间图董卓。王允接信后的表现是邀集众官公卿以自己办寿为由到自己家小聚,这段文字是这样的:“王允得书,寻思无计。一日,于侍班阁子内见旧臣俱在,允曰:“今日老夫贱降,晚间敢屈众位到舍小酌。”众官皆曰“必来祝寿”当晚王允设宴后堂,公卿皆至。”单就这场以谋诛董卓为目的的宴会的召集就显得非常不合宜,试想当时董卓权倾朝野,而王允所谋之事就是为了谋求推翻他,稍有风声泄露到董卓的耳朵里就有可能招致灭族之祸,所以只要是个有正常思维的人都不太可能这样大张其鼓。即使想找个由头集合那些对董卓有意见的人,起码对参与宴会的人也应该做一下筛选。可能有人会说王允邀请的是自己阁子内旧臣,心里有底。但从曹操也在其内的情况来看,参与的一众人等成分非常复杂。我们分析一下当时曹操的身份,曹操当时是骁骑校尉,从表面看来和董卓来往密切,董卓是非常信任他的,能让曹操自由进出董卓的相府,也可随时出现在董卓身边,从这点来看是很难判断曹操的立场的,甚至很多人都会认为曹操是董卓的亲信。被邀集参与讨论如何推翻董卓的人物应该是绝对可靠的,起码有经过一定的筛选。类似于曹操这样的角色,如果没有进行反反复复的试探与反试探,就直接邀聚他参与饮宴,而对饮宴想要谈的内容还不作避讳,只能说明王允在政治上太幼稚了。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作为我们常人来说,在谋划一件处理不机密就可能关乎全家性命的这么大的事情时,有没有可能会这么随性随意,甚至还直接在宴会上大放悲声。对于王允这种谨慎的重臣是不可能这样做的。所以针对王允在连环计出场前的铺垫情节就很不符合一般的逻辑。


再后来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未果,出现了耗子动刀窝里反。于是乎这些诸候各自离散,留下了董卓继续在长安为非作歹。这时王允王司徒对董卓作乱,擅杀大臣,扰乱朝纲的行为恨之入骨,一心想匡扶汉室,灭掉董贼,重振朝纲,无奈人单势孤,尤其是董卓有干儿子吕布辅保,势力太强,根本无从下手。王允在苦无其他对策的情况下想到了使用连环计。

首先连环计最核心的人物是貂蝉,成败的关键也是貂蝉。但貂蝉的出现太突兀,而在书中的离场又毫无声息!在这条计策里貂蝉表现出了非常人般的胆略和机智,但是对她的身世介绍却只寥寥几笔,一上来就说貂蝉忧国忧民忧王允,而且貌诺天仙,如此漂亮的一个家中侍女,王允平时能不知道吗?最后是靠在花园散心偶遇,才想到以貂蝉作连环计的诱饵。但到后来吕布在白门楼死后,貂蝉也就再没出现过。按理说这么一位巾帼英雄的身后事应该是有所交代的,有其始也会有其终,但结果却没有,正所谓悄悄的来,又悄悄的走,在来与走的中间却完成了改变历史走向的使命,可谓很不寻常。连《三国演义》的批注者毛宗岗在曹操杀完吕布将其妻女载回许都时都不由概叹“未识貂蝉亦在其中否?自此之后不复知貂蝉下落矣”,其惆怅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施行连环计时,王允同时把貂蝉许给吕布和董卓以离间他们父子之情。董卓和吕布毕竟是义父义子关系,平日里是没有嫌隙的,董卓平时随行都带着吕布护驾,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允居然不担心董卓和吕布会正面沟通沟通,把这件事说破,不符合人情的常态。王允是怎么让自己坚信连环计定会成功,吕布与董卓定然会反目成仇的呢?貂蝉没有进行过专业的特务心理素质训练,王允怎么敢相信这个平时深锁闺中,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家中侍女能周旋于董吕之间不会出差错?毕竟一着不慎,董卓与吕布两人言归于好,那王允就将面临满门抄斩的结果。理论上王允不可能做这种实施的风险极大,成功可能性极小的事情,在现实世界中,能这样做的人,那只能说明这个人太虎,机会主义思想泛滥成灾了。但王允是当朝三公之一,且平素稳重,做事周全,怎么可能会施行这种不靠谱的连环计让自己置身于大概率暴露的风险当中。


在王允邀请董卓去他府上时,王允是过了数日专门瞅准了个吕布不在场的机会的。这个数日虽然罗贯中没有说是多少天,但怎么也应该是经过了三五天吧,不然怎么能用数日来描述,而这中间的数日吕布也居然没有去催王允选好良辰吉日将貂蝉送到自己府来,难道吕布把王允许配貂蝉给他的事忘了不成?而王允邀董卓来府上,如果董卓是当时就去了那没什么问题,关键问题是董卓并不是当场去的王允府,是第二天才过去的。试想吕布基本上是董卓的一个得力家奴和心腹,平素董卓都有带着他,为何这次董卓要去到一个还不清楚对方立场的汉室重臣之家,却偏偏不带上他?如果董卓这一点防范之心都没有,那董卓在一出场时就要被尚书丁管、越骑校尉伍孚、司空张温等除掉好几次了,还怎么能活到第八回?在设计董卓去到王允府的这个环节上,我们没看到王允为吕布也可能会随行所做的预案,这是很不正常的。


最不可思议的是,王允施行了连环计,而董卓他俩父子也没有正面摊开说到此事,这又是非常不合理的。吕布和董卓平时相处的很好,董卓到哪吕布跟到哪,吕布对董卓唯令是从,并没有什么异样的表现。王允是司徒,地位名望很高,就算貂蝉只是王允义女,但毕竟也是当朝司徒的义女,何况长得又是那么标致好看,吕布应该是会很重视这门亲事的。在王允许婚当天,如果吕布回去就和董卓说了这事情,并让董卓主婚,那么连环计就可能遭遇败露,现实情况下这是很可能发生的。虽然书中也有伏笔说吕布董卓都是好色之徒,但从董卓能夜宿龙床,奸淫宫娥嫔妃来看,董卓身边不缺美丽的女人,也有足够的权势为自己搞到好多美女,同样吕布在当时也是一时豪俊,又有权势,身边应该也不缺美女,怎么会因为一个侍女而闹到自相残杀的地步呢?


有这么多可能导致计谋败露的环节,我们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来看待王允的这出连环计,王允的这些拙劣举动是明眼人都能一眼看出来,都会识破这种计谋的,可偏偏董卓和吕布严丝合缝的配合着王允的每个漏洞环节而陷入到最终的自相残杀环节当中,让人感到多么的不可思议。哪怕董吕两人稍微沟通一下,王允的计谋就立马露馅,不可能发展到自相残杀的地步。更何况还有董卓手下谋士兼女婿李儒也曾再三劝说董卓,也以楚庄王绝缨会的故事来说服董卓,董卓是不会不明白的。种种迹象表明这条计策很难成立的。

回归正题,综上所述,王允的连环计在演义里确实是强插硬搬的给安进去了。可谓漏洞百出,多此一举!所以我个人认为王允的连环计从现实情况来看站不住脚,根本不可能发生!

翻遍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确实在正史上找不到王允巧施连环计这一事件,吕布杀董卓是因为吕布和董卓的侍婢私通,吕布怕东窗事发被董卓怪罪,于是到王允府上喝酒解闷吐槽发牢骚,王允见有机可乘就挑拨离间,最后怂恿吕布一起合谋杀了董卓。与吕布私通的这个侍婢叫什么名字,是什么身世和来历,史书没有记载,历史的镜头就这样一晃而过,没留下其他痕迹。


《三国志》是这样来描述这件事的:卓自以遇人无礼,恐人谋己,行止常以布自卫。然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由是阴怨卓。卓常使布守中閤,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先是,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后布诣允,陈卓几见杀状。时允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是以告布使为内应。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布遂许之,手刃刺卓。

这样的情节看来还算合情合理。

那为什么罗贯中会舍弃更合情合理的情节而写了一段破绽百出,逻辑不通的连环计呢?无非就是想让故事更加精彩,能吸引人去读。从现实的情况来看,罗贯中做到了。正是通过这段活色生香的美人连环计,使得三国那段以男人为主导地位的时代,靠男人去驰骋沙场的历史增添了一段女性柔美的力量,也使得历史上本就不存在的貂蝉这个人物跻身于中国传统四大美女之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允那起拙劣的连环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