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炉香》谈起如何改编才算得上成功

        作为一个中文系的学生,张爱玲的小说自然是要读的,虽然自己算不上是张迷,但是对于张爱玲笔下的每一个作品还是尤为欣赏的。所以接下来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观点。

        自从《第一炉香》的预告片出来之后,马上就被安排到了热搜,我看了看,大家几乎全部一窝倒地认为这部影片拍毁了,“不如叫作'第一钢炉'”等等,大多数都是针对演员的选角,认为马思纯、彭于晏他们不适合葛薇龙和乔琪乔的角色形象,还有姑妈的角色有人觉得好也有人觉得不好,我这里不想对于角色的选择是否贴合原著做出详细的评析,我想探讨的是我们如何去评价一部作品的改编。

        对于作品的改编其实非常的常见,不止小说改编成电影、影视剧,抑或是歌剧、话剧,那么如果想要改编一个作品,那些设定是可以变的?哪些设定是不可以变的?

人物设定可以变吗?根据我看了这么多年的影视剧,主要角色的设定基本是不能变的,次要人物的设定变化比较多,比如说人物的删增,而为角色赋予更多的内涵其实在主次角色中都会有这一特点,而这一点通常是由于情节的增减来赋予的。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本短篇小说或者中篇小说却能够拍成20集、30集或者更多的连续剧,一本长篇小说也能拍成2个小时左右的电影,情节的删减与增补很常见,所以由于客观时长的限制,我们其实是无法完全用另一种形式来复原原作品的,所以势必会有改编。

        我们看那些改编过后称之为经典的作品,我的印象中似乎金庸的小说改编大多数都是经典(香港TVB的改编作品),但是还有一种叫做翻拍,它经常会与第一部改编的作品作比较,也不是翻拍的没有好作品,但常常不如第一版的改编,毕竟经典称之为经典确实是有其原因的。我想其中最重要的是那一代人的情怀,而一部作品是否值得被改编我想那一定不仅仅是作品本身的魅力,更有它广泛的受众群体,即你的作品播出后谁来叫座,我这样说感觉似乎有些商业化,但是能在荧幕上播出的不都是商业化的体现吗?所以说改编的经典与否,改编的成功与否,评判的标准就是是否符合大众的心理预期。

        那么大众内部的观点就一定相同吗?我说不准,但是至少对于《第一炉香》的这部作品,看起来大众对于男女主角的审美是相同的,至少这是导致的这次对许鞍华导演的这部作品的差评的导火索。不少人拿出来原著对男女主人公的描写与电影中的角色形象进行一一比对,精准到身材、肤色、眼眉、神态,稍有不符合原著指出就拿出来嘲讽,可是哪有所有的作品都能够和原著严丝合缝,完完全全的一样呢?就算真有和原著中形象外貌如此符合的人物,她/他就一定会是一个演员,就一定会演吗?我理解每个人都有追求完美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对于张爱玲这样的大家来说,读者不想存有缺憾,但是越是追求完美就会越加严苛。

        再来谈一谈许鞍华导演,我了解的不多,但是也知道她是一个国际大奖已经拿到手软的著名导演,那么我们无法否定她的才华,对导演方面的独特见地,她也不是第一次拍张爱玲的作品,看得出她对张爱玲作品也是有自己的情怀所在,她请王安忆打磨了两年这个剧本,也足以看出她的用心。所以我觉得她的这部作品不能完全理解为是为商业而作的片子,一个从事影视行业的多年的导演又怎能不知道当下观众对于作品的审美倾向,她也不一定找不到符合大众理想的角色形象,但是她没有这么做,而她选择的主要角色也被认为是最大的争议所在。

        可是就因为选角我们就因此判读一个作品的改编成功或者失败?一个作品给人留下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它内在的不灭的灵魂,而这个灵魂不应该是这个作品所想要表达出来的主题吗?我们去看一部作品,难道只是看这个主人公长得符不符合我的预期?他们的长相就这么重要?一个人物的塑造归根结底其实不也是为主题所服务的吗?况且仅仅一个预告片,有几个人看完了完整影片,妄此下定结论怕不是很合适吧。

        但凡一部作品被改编,我们必须要接受它定会有所改变。再者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本来就不尽相同,恰好自己本身不是导演罢了,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自己作为一个导演就一定能拍出令所有人都满意的作品吗?我想大多数人都没有这个自信吧。

        总之,我的想法就是,只要被改编与改编的作品的内核基本没有变化,其他方面的变化调整我是都可以接受的。我自己的经验就是,每次由改编的作品出现,我都会把它当作一个新的作品,因为每一个改编后的作品都有新的想法与思考,我会去进行两者之间的比较,把这两个作品看作为同一个故事的不同阐述。

        写到这里,也没有特别想要说的了,对于《第一炉香》的评判,大家不妨看完整部电影之后在表达自己的看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第一炉香》谈起如何改编才算得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