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忽视了什么

      也许是身在教坛,让我太明白与孩子相处时一线教师的辛苦与无奈。而今天李迪老师的分享让我看到原来那些有可能让我们不胜其烦地、头疼不已的小隐患可以这么优雅得、温文得、举重若轻得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举个例子:

      某一天,孩子大哭着告诉你

      孩子:妈妈,我的奥特曼眼睛掉了,没有了……

      妈妈1:掉就掉了吧……

      妈妈2:哭什么哭,还不是你自己淘气,把它弄坏了。

      妈妈3:不要哭了,我们明天再去买个新的。

      ……

    这个情境是不是非常熟悉?我们又是情境中的哪个妈妈呢?自我反省一下,很惭愧,我应该不是一个合格的的妈妈,我的第一反应是妈妈1。可是今天我明白我错了,我犯了忽略的错误。我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没有理解他心爱的玩具被损坏的那种伤心,并用言行告诉孩子,你的伤心不值得重视。

  为什么对于成年人的悲伤,我们尚且能伸出援手,而我们最爱的孩子就不能得到安慰?我想不是我们的爱有问题,是我们的视角有问题。我们并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去尊重。要知道,孩子不会因为他们遇到的事情小,伤心就比我们来得少。在他们的世界里,玩具掉了只眼睛就是大事。

    也有妈妈说,妈妈2、妈妈3我也常说。那我们又有什么问题?

    妈妈2的问题在于,不仅不理解孩子,还评判孩子淘气,不仅伤心的情绪得不到疏解,还会增加自己的负罪感。他会觉得玩具的损坏都是自己的错误(其实,对于成长中的儿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今后他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会不会还那么强烈,会不会把心事第一时间告诉妈妈,我不得而知。

    妈妈3的问题在于没有了解事情真相的情况下,武断的替孩子做决定。我想,这时候孩子最需要的也许不是玩具,而是理解,然后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这个办法,还最好是孩子冷静后自己想出来。

    那妈妈们最正确的反应应该是什么呢?

    在听了李迪老师的分享后,我认真思考后觉得,如果再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抱起孩子(提供情感支持)放在沙发上坐下(平缓情绪),说:你最喜欢的玩具,眼睛没有了,他肯定可疼了,你也很伤心,对不对(理解他)。那我们怎么办呢?(引导他解决问题)……

    其实短短的一段话,却包含了我们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几点要求:

    1 重心下移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当我们情绪激动时,站立的姿势让我们更加斗志昂扬。而坐下来,是我们平复心情的第一步。

    2 肢体接触  适当的肢体接触,会给对方提供情感支持,让对方更有安全感。

    3 重复  重复他的感受,让对方感觉自己是被理解的,其实,我们大多数的委屈说到底不就是在要个懂得吗?

    由于这个事情比较简单,在解决过程中,并没有让孩子诉说很多。在处理很多情况时,我们往往还会需要做到很重要一点:

    4 倾听  当然倾听也是有技巧的。我们不可以打断对方的诉说,甚至评判对方。我们要做得就是让对方觉得我们在认真倾听(有诀窍哦)。

   

    都说要想解决问题,就先解决情绪。有了以上几步的铺垫,我想接下来的事情,没有什么是不好解决的。

        总结一下,遇到纠纷时,要避免3个误区:

        1. 忽略

        2. 评判

        3. 建议

        牢记4个技巧:

        1. 重心放低

        2. 接触

        3. 倾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眼睛忽大忽小

              语言有声回应

              身体前俯后仰

        4. 重复

    细细品味,回忆起来,还真是,记忆中还真有那么一两个情境,由于当事人的一两句话,让我很不舒服。年少时自己价值观不成熟,不稳定,还使自己很是自我怀疑了一段时间(也算是少年奕萍之烦恼吧)。现在想想,当年那几句话不就是触犯了前两个误区吗?

    最后,李迪老师分享的与人、事相处4步曲,很有启发,记录下来,与你我共勉吧。

      1 对不起

      2 请原谅(反省)

      3 谢谢你

      4 我爱你(感恩)

    与其说是李老师分享给我们的行动指南,不如说是李老师想让我们领会她的思维方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忽视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