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厉害的人,早已把人生调成静音模式了

真正厉害的人,早已把人生调成静音模式了!修“七证”《使命的力量II》如何让人生不再迷茫?如何不再为钱为情所困?如何人生清晰前行方向?大学“七证”是指(知、止、定、静、安、虑、得)。《大学》是儒家的代表作之一,相传为孔子的学生曾子(曾参)所著。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而大学“七证”正是儒家修身立业、自立立人、建立自我的内对外王道,这七证分别是“知、止、定、静、安、虑、得”。这“七证”为什么这么重要呢?无论你做什么职业,人只是职位不同,但都需要做人,完成人格,才是本分,一个人做人都做不好,其它的所谓的成功都免谈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大学之道》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为什么要先从“知”开始做起,“七证”开篇讲“知止而后有定”,俗话说,“千古难明唯自“知”,知是入明明德第一条件,知,便是明道悟道的最基本的作用。唯有先认知、认识,人与人交流也是要建立在共同的认知基本上,共同的认知才能产生共同的认识,才会才产共同共同识。禅宗讲“明心见性”,把人分为四种即功德业、善业、恶业、无为业,其为无为业讲的就是无明。这世人的人们,几乎都苦于不自知。缺乏对自已的了解,不知自己的本业面目。不自知、不自明。“止”,就是要知道从哪里开始,知道起点也知道到那里停下来,一个人知道“止”是儒家的“内明”之学。“止”是“定”的因,“定”是止的“果”,“止”的目的是让自己的心能“制心一处”,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要知道生命能量流到哪里去?用到哪里去?这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一个人要先认识认知到了“知”才能够“止”。人们常说,英雄可以征服天下,而不能征服自己。而圣人之道,首先要征服自己,不想征服天下,征服天下晚,征服自己难。因为人的欲望、思想、情绪、意识每时、每刻都在发现变化,犹如一股滚滚洪流,对境动心或起心造境,很难止步啊!“知止”告诉要知道做人做事起点在哪里,并且知道在哪里停止。“知”指正觉知,正遍知,止是指心要停止对外的攀缘,停止对贪嗔痴,对名利权情的执着,随时都要自己反省,该知道止的时候,就要赶快停止下来。人的思想形态是早意识所产生,在环境中随时都有矛盾乱流,每一个起心动念形成业力。①“每个人立身于这个社会,都要给自己定位,也就是自己要确定这一生要干什么。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要知道自己怎么做,“止”于这理念上,才能处变而宠辱不惊,处事而无悔。如能做到这个样子,在滚滚红尘里,也算得是一等一的人了。”反观照内心是否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黄帝阴符经》讲“先莫先于修德”,自天子以至庶民,一切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之本是修德。治人事天,无德者,则天不应,人不顺。修德的目的建立自我,唯有建立自我的才会有“本性具足的“定”。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中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止不殆,则近道矣!”“定”,知止才能内明,才能制心一处、系心一缘,“止”是“定”的因,“定”是“止”的果。“止”是“定”的前奏,“定”是“止”的成效。每个立于社会,都要给自己一定清晰的定位,就如孔子所说,“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百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而不越矩。”三十而立,立什么?就是给自己人生立一个方向,立一个志向。“静”,静生慧,唯有让心定下来才能真正“觉”连接智慧,真正的安静,一定是源于让生命层次上的自我觉醒。如果一个每天都在极度忙碌,只要能够得到片刻的宁静,内心就会觉得是很大的享受。静的目的是为了“内明”,由“定”到“静”,是为了更“能”,会发现《大学》之道七证每句都有一个“能”,这个世界是一个能量的世界,地球在宇宙间永远在动,没有一分一秒停止。一个人也有能量、有状态的,有时能量高,有时也会能量低,有时会状态好,有时也会状态不好。人的生命活着也是一种状态,一个人状态没有了,能量就没了,一个人能量没有了,一切就没有了。“安”,静而后能安,安定了才会静,在日常生活中,当一个地方乱哄哄的时候,老师或领导习惯说“请大家安静”,“安静”这个口语表达的就是安定了才会静。一个人心安住了,才会有“心安理得”。“虑”经过“知、止、定、静、安”的治心修养以后,人的思虑的慧力开发了,就可入“明明德”,知止不殆,则近道唉!这个“虑”字代表着“精思”的意思,是指“因明”或“因果”逻辑的思辨,前面“知、止、定、静、安”的治心修养功夫以后,思虑是慧力的开发,经过思虑慧观后,去除妄想、妄情、降服自己的贪婪与欲望的心思,让自己的心思回归平静,真正连接上道于“明明德”,才会进入“物有本未,事有终如。”一个人无论多么聪明虑,多么敏捷能干,一把剑无论多么锋利,如果不能随时回转反省自修,不能好好保养它,让自己回归平静,很快就会完蛋。所以,一个人再厉害也像一把宝剑一样,也要反省修,回归平静,好好保养,再磨再利。这就是道的境界。所以“静而后能安”,接着便是“安而后能虑”,才有接下来的“虑而后能得”。“得”,“虑而后能得”,这个“得”到底要“得”到什么,大多数人会认为是“得”最后成就的终结,这个“得”与刚开始为什么而出发?开始与到达结果是一致的。现实中多少不知道为什么就出发了;有多少人忘记为什么而出发;也有多少人不知道自己要去的路到达方向在哪里;这个“得”就是从开头的“止”从哪里开始,到达得到最后好的成果。那么这个“得”就接近入道之门了!这就是完成自己的“使命”。大学“七证”是修身立足社会,完成人格的一个过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属于“内圣”之学,如果一个人要想让自己“内明”(圣)得达“明德”境界,“外用”(王)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就须从“修身”立德开始,所以例 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一个人从“知止而后有定”,由定而后层层转进,达到“静、安、虑、得”的造诣才行。知止不殆,则近道唉! 点评:真正厉害的人早已把人生调成了静音模式,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聘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告诉人们,圣人维持基本的生存事务,不耽乐于感官的享乐,而将更多的精力用在有价值的东西上。真正厉害的人,专注于向内的生命觉醒,深入地思考自己的使命与责任。反观人类用尽心智来役使万物,役使万物,也会被万物使役,有什么就会操什么样的心。如果一个人“身不修”则“心不正”,“心不正”则“意不诚”,当一个人“意不诚”“心不正”“身不修”德行上就会“缺德”,人格就不会完整。         

作者:中原景辰旅日作家,关注生命定位导师,企业战略定位导师;出版作品有《专注与多元》《心之力》《使命的力量》《人性与机制》《经营智慧》等作品。

关注个人生命定位,十年战略陪伴成长

①《原本大学微言》南怀瑾讲述.东方出版社2014.09第1版.第80页....

你可能感兴趣的:(真正厉害的人,早已把人生调成静音模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