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整体设计

第一章介绍了大概念的伴生概念,这一章终于与教学相结合。与第一章相比较,这张相对轻松, 只是里边还是涉及到很多不太熟悉的专业名词。

为什么要重新定义单元?

因为在以往的,教学当中要么强调学科逻辑,要么强调心理逻辑,而在大概念的统领下,却是以目标为导向的整合。意味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从教学目标出发,统揽全局。这个目标也就是素养目标及学生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在这样的目标统领下,单元的定义也就发生了改变,不在申请纸内容上的单元,而是指以素养为目标的,围绕大概念组织的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等的集合。

可以分为哪些不同的类型?

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单元,显性单元和隐性单元,知识单元和过程单元,学科单元和跨学科单元。别的都好理解,知识单元和过程单元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它是过程代言还是知识代言,是根据学科的性质来区别。比如语文来说,大部分都是知识单元,需要一个一个的事实来证明主题,但是策略单元更偏向于过程单元,需要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然后再熟练掌握,最终形成理论。

单元教学要遵循哪种逻辑?

但是不管是哪一种单元结构,都应该遵循一种迭代逻辑,及螺旋上升的形态。

围绕本质问题和关键挑战,这两个不变的主线。使学生的认知发展得到提升,即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规律,从能力,思维操作,一致性与收敛,结构四个方面的SOLO分类理论。

认知发展的改变有三点,知能水平:积累的知识与技能越丰富,理解就越容易。抽象程度:学习越久, 越丰富抽象的程度就越高。扶放程度:学习越久,越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如何设计单元教学?

无论是单元的含义还是单元的逻辑,都是在为单元教学设计做铺垫。

单元设计的两种思维都要具备,一种是向外看,像望远镜一样,注意到单元与单元、单元与学科、单元与跨学科、单元与现实世界的关联,也就是在更大范围内形成迭代结构,通过更高位的大概念的引领,达到深度学习。一种是以放大镜视角的向内深挖。于是就要通过概念地图来寻找到与大概念相关的元素。概念地图与思维导图不同的地点在于,维导图只是简单的把概念罗列,呈现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但是概念地图只要将概念,案例,本质问题和关键挑战勾联起来,反映的是思维过程。如果说思维导图关注“是什么”,那么概念地图还要关注“为什么”。

以望远镜建构起大概念,以放大镜将,与大概念相关的概念案例本质问题和关键挑战勾连,两者协同作战,最后形成教学设计。

不管是目标设计,评价设计,还是过程设计,大概念要贯穿于单元设计步骤的始终。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概念》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整体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