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互联网增加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却使教师感觉压力更大。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发起的一项调查中,逾50%参与调查的教师这样表示。


图片发自App


互联网时代给教师带来了哪些新的压力?调查显示,35%的教师认为互联网时代工作负担加重;30%的教师表示,自己虽然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教学思维方式仍属传统;20%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育信息化技能亟待提升;另有14%的教师认为因为和学生及家长的联系增多,导致私人空间变少。


图片发自App



“互联网+教育”大背景下,教师怎么当?如何推动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新时代教师的角色怎么变,这是我内心一直在想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学生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最为重要?在调查中,69%的教师认为学生应该具备多元的综合素质,另有13%和18%的人认为关键因素在于趋变的创新意识和成熟的思辨能力。


图片发自App


“教师的关注点要向新的方面转变。”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学科教学实验室副主任李晓庆认为,随着中考改革的深入,教师将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考察学生的知识积累、思维水平,发挥学生的优势,“学生要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就要构建选择性和开放性的教学,发现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素养。”

“‘00’后的学生被喻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互联网和大数据影响着他们适应世界、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教育学部副部长余胜泉表示,当代教育要发生改变,就要用心倾听技术时代变化和变革的声音。


图片发自App




“教育更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帮助他们在未来生活中找到自己要的幸福。”余胜泉认为,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发展、素质的全面发展,会受到更多重视,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的、柔性的教育,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将会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图片发自App


余胜泉认为,教师要进行“角色转变”,学科教师仅停留在学科知识上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成长和中考改革的需求。在新中考方案的实施背景下,教师眼中看到的将是学生们的强项,不同类型拔尖学生会脱颖而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要将自己提升为学生的学科“导师”。并且,教师要从学科教学、学生学习、学科作业和考试评价等方面做出调整,善于发现真正喜欢和擅长这个学科的同学,保护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设计个性化作业和开放性试题和答案设计,善于引导他们探究和主动学习的欲望,真正发现、培养学生个性。

3

教师如何借力互联网实施精准教学?

新中考政策后,原来科目必考的“固定套餐”,变成了“语数外+选考科目”的“点餐”。例如北京的中考方案,除了基础的语数外三门课,个人根据自己的强项,有9种组合,54种折分结果。

“学生不必为自己的弱项惶恐,每个学生都有优势的展示机会。”余胜泉认为,中考改革后,伴随选择而来的挑战是学生如何决定自己的选考科目,构建完善的基础知识体系,同时权衡每个科目所投入的时间,以获得最优分数,以及如何了解个性特长,将学科学习和兴趣爱好结合。

余胜泉认为,要实现教育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工具。传统的学情分析靠的是教师的经验、教师个体的理解力和责任心。教师运用有限的经验、能力和精力如何精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情?”他认为,借助于大数据工具,通过采集学生全学习过程的数据,形成对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可视化诊断,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科优势,才能为教育教学提供优质、可获得的资源与服务。

“凭借考试,学校可以得到学生一个时间截面的数据,这个数据只代表学生的某一时刻、某一方面的状态。”李晓庆解释,面对新的教育要求,互联网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先进互联网的功能,基于大数据互联网的功能,“教育大数据是什么?是过程化的、基于学生全学习过程,各个学科,各个纬度能力和素养,以及各种层次的学习和发展数据。”

余胜泉介绍,他们的研究希望在全面采集学生全学习过程数据的基础上,依据心理学、学习科学等原理与模型,通过描述性分析,掌握总体趋势,在群体的状态发现模式、规律及总体趋势,让教师准确、更好地对大规模的学生群体做更好的支持。


图片发自App


“精准的评价、精准诊断下的精准指导、精准教学,才能提高整个学科教学的精准性。”李晓庆表示,精准的、个性化教育服务供给不仅能够对学习问题进行诊断与改进,还能发现和增强学生的学科优势;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学习者的知识盲区、完善学习者的知识结构,而且能够增强学习者的优势与特长。

“互联网+大数据+学科教学的背景,对学科教学老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将意味着什么,对老师、各教师的专业发展将意味着什么?”李晓庆认为,未来的学科教学将要求教师优化目标教学体系,将培养学生的素养能力作为导向,落实在每一节课当中、每一个单元的教学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互联网时代下教师角色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