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三,无论就着金九银十选择新的就业岗位,还是等到2021年年后再就职新的岗位,作为产品从业者都需要对当前局面有一个大致认知。随着互联网行业马太效应明显,对于中小型互联网企业整体来讲,实际进入了衰退期。产品经理岗位需求在减少,产品经理从业门槛在上升。伴随着新冠疫情,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那么作为产品从业者,无论是金九银十还是年底看机会年后入职,应该关注哪些趋势,并基于趋势做哪些决策判断,才能实现长期发展和价值呢?本篇谈谈2021年产品经理求职指南。
走向大厂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中讲,经济不景气,人们更倾向于保守策略,无论是就业还是存钱。作为产品从业者被动接受企业收缩规模,甚至中小企业退出市场。也开始选择更为谨慎、稳定的机会。这与几年前互联网全民创业扩展期,很多互联网产品经理辞职创业或选择初创公司大为不同。
行业周期和疫情影响,导致一部分中小公司出清,未出清的中小企业也开始做业务收缩,业务调整更多,投资也更为谨慎。相对而言,大厂坐拥市场占有优势和资金优势,所受冲击更小,或者即便受到冲击也不会被推到生死边缘。当然这里也需要提到,每个产品人由于所处公司及细分领域不同,对大厂概念和定义并不相同。
早些年小厂被看重的快速增长和一夜暴富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并且随着业务不稳定,又面临裁员和失业风险,同时一般小厂行业认可度低,在后续求职中也会更加被动。而大厂相对而言具有更加成熟的待遇和职级体系,并且具备更好的锻炼机会、格局和社会认可度。即便后续在大厂离职,也会被小厂认为是更“高阶”的人才,相比小厂出身能够更容易谋得更好的岗位和待遇。
今年不少产品同行遇到企业倒闭或业务关停整个部门裁撤的问题,导致被动的失业,后续就业也多考虑或选择大厂。产品同行也开始意识到草根创业机会比较少,创业成功终究是个小概率的事件,同样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寻求更为确定的回报更为合理。
之前在招人时,就发现作为小厂,很少有比较亮眼履历的候选人,当逐步了解更多产品从业者选择大厂趋势后,不难发现,大厂相对小厂在竞争优秀人才的优势上,将更为明显,行业集中度在走高,大厂作为人才黑洞的趋势将更为突出。
最近这次职业选择,也面临大厂or小厂问题。但考虑小厂未来竞争优势不明朗,无期权,大小周加班无调休无加班费,五险一金不按标准工资基数缴纳,做出选择并不困难。今年也有不少同仁随着美团和字节跳动逆势扩张,选择到美团和字节就业。除此之外,腾讯、滴滴、快手、京东也是不少人的选择。
产品从业者用脚投票,喊出了:走,去大厂。
内推优先
产品从业者无论出于什么原因,考虑新的机会,大部分都是希望谋得更好的发展。而实际产品圈也有不成文的共识:“前人挖坑,后人填坑”。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行业周期内,有大量的产品从业者实际的选择是从一个坑掉进另外一个坑。而换工作的成本又很高,至少在履历上显得不够深思熟虑和稳定,越是求职者众多,企业越会找出一些奇葩的规定,诸如“五年三跳不要”这样的奇葩规定。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提前了解所选择的机会,在企业内部实际的情况,即降低信息不对称,依据拿到更多数据和信息判断机会是否合适,更进一步涉及渠道问题。
工作有几年的产品同行,不难发现通常低风险和靠谱的的机会选择,往往是通过内推的方式。一方面,作为内推人可以对企业岗位需求有更多认知和了解,相当于做了一轮岗位和求职者匹配度的初筛;一方面,如果需要获取更多信息,也可以通过内推人搜集获得。
和内推渠道相比,猎头也是很多人选择机会的渠道。而市面上大量的猎头,实际的工作是拿到岗位,撒大网捞小鱼,即拿锤子找钉子,为的是赚猎头费,即尽量实现交易达成,为此甚至不惜编造乐观信息。而对于候选人是否真的适合工作,则不是猎头关注的。猎头更多是中介而非候选人经纪人的角色,这就导致猎头往往不会助力找到好机会,还提供了大量垃圾信息和错误的误导。因此猎头渠道相对而言,需要仔细甄别猎头,才能有靠谱的机会。
海投是相比以上渠道信息差最大的方式,海投还会存在被各种拒绝打击自信,从而使求职节奏更加混乱的问题。对于部分从业者,海投还意味着求职意图被广泛暴露,导致日常看机会,最终变成不得不走的局面。
在当前大环境下,越来越多从业者选择内推而非其他渠道,降低求职风险。有小伙伴之前近几年每一份工作经历都不足一年,并且常被辞退,通常如此履历简历阶段就会被刷掉,而其通过内推渠道,有内推人的背书成功进入大厂。相对比而言,也有小伙伴按照职业方向,选择了一家没有任何认识的人公司,工作不到一个月,又开始马不停蹄的找工作,其间苦恼颇多。
在外界环境变化时,期待更低风险的从业者更多选择“内推优先”的求职渠道策略。
宁缺毋滥
在行业收缩的背景下,很多求职者逐步降低求职标准:从最开始对新工作种种标准,到有份工作先稳稳就好了。而每一份工作都是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全身心投入,如果选择不合适的机会,则是对自身全身心的折磨与摧残。不如稳一稳,采取宁缺毋滥的策略。
求职产品工作最坑的莫过于对方不懂行业逻辑。例如之前接触过字节的一个机会,当谈到作为B端产品经理,偶尔会帮着销售做售前沟通。对方问出了“参与售前沟通的客户转化率如何?”这样问题提出背后肯定是希望如何衡量参与售前沟通的贡献,但To B往往成单周期较长,促成成单因素众多,并且产品经理也并非专职做售前,因此即便衡量出转化率对于归因到支持售前沟通也难有说服力。能问出这样的问题,本质上说明,字节基因里还是C端的流量思维,看转化率邀功,并非对B端有足够了解。如果选择这样的机会,就会遇到鸡同鸭讲的问题。因此对于对方不懂产品和行业逻辑,果断拒绝反而是对自己的负责。
相信不少产品从业者会遇到不够尊重候选人的情形,这样的机会也可以果断拒绝。求职过程中,还接触过初创公司,其负责人要求周日面试,但到周日并没有面试,无论面试官还是hr都没有消息,过了一周hr又联系面试,这种情形就没必要继续了。在接触搜狗某负责人时,对方不了解B端服务,觉得如搜狗能达成如此点击率提升,那搜狗市值必然大幅提升,因此反推做B端不可能达成,并且一路蔑视视角,对于与这种心态不够开放、固步自封的人共事,也确实没有什么意义。
面试与工作始终是要双向选择,这样才能在入职后,身心愉悦,实现与团队快速的融合与输出。对于不合适的机会,应该相信自身判断,果断拒绝之,后面总会有更好的机会。
关于作者:
小乐帝,一线AI产品经理、科技优秀作者、产品经理读书会创始人。
「产品经理读书会」
专注于爱读书爱思考的产品人提供读书推荐、产品思考、以书会友的环境
欢迎爱读书的产品人分享产品道路上的感悟
欢迎关注公众号:产品经理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