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论道》38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陈少毅分享

陈少毅分享

第三十八章

道与德、仁、义、礼的关系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rǎng)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bó)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bó);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意译】




老子告诉大家:道与德、仁、义、礼的关系




上德者是不彰显德名的人,这样的人才是有德的人;




下德者是张扬自己很有德的人,这样的人才是无德的人;




上德,就是不做那些自以为是的事,而不做那些不自以为是的事。




下德,就是做那些自以为是的事,而做那些不自以为是的事。




上仁,就是做那些不自以为是的事,




上义,就是做那些自己认为该做的事,




上礼,就是做那些他人认为该做的事。




(我认为)所有这些(德、仁、义、礼)都应该挽起胳膊而扔掉。(只保留道就够了)




(为什么要扔掉呢?)




是因为道是排列在第一位的,没有道了才讲德,没有德了才讲仁,没有仁了才讲义,没有义了才讲礼。(只要有了道,其它都包含在内)。




失去礼的人,是忠诚和信用都很差的人,它是祸乱的开始。




从失去礼的人,往前(失义、失仁、失德)一个一个来看,(祸乱会越来越重,越来越大)所以只有当道得到了繁盛(普遍的到了尊重),就是治理混乱于初始阶段。




这样看来大丈夫都是处在(这个排列)高位(前面)的人,而不是处在低位(后面)的人。




过去的(君王)都选择实际的、有用的(后面的德、仁、义、礼),而没有选择美丽而有光彩的道(前面的)。




因此,去除后面的所有这些(德、仁、义、礼),只保留“道”就够了。有了道,德、仁、义、礼就都有了,没有了道,德、仁、义、礼就都没有了,道是德、仁、义、礼的基础,道是德、仁、义、礼的根本。




【感悟】




本章老子从上德、下德、上仁、上义、上礼,论述了道与德、仁、义、礼的关系。




1.有了道,德、仁、义、礼就都有了,没有了道,德、仁、义、礼就都没有了。




2.道是德、仁、义、礼的基础。




3.道是德、仁、义、礼的根本。




4.德是人之道,遵从于天地之道。




5.它们的关系是:礼从义,义从仁,仁从德,德从道。




6.老子的德就是道,就是人之道,和平常所说的德有所不同。本章的到了证实。




7.老子的“道德”思想理论




老子的人之道就是德,道作用于人就形成了老子的道德,老子的道德思想就是:礼从义,义从仁,仁从德,德从道。道是根本,没有了道,不遵循道,德、仁、义、礼就都不存在了。人遵循地的规律,地遵循天的规律,天遵循道的规律,道遵循自然的规律。宇宙万物都要遵循道的规律,人也不例外,人也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大自然的规律就是大道。大道是规律只能遵循的,不能违背,不能发明,只能发现,更不能创造创新。道德是规律,是仁、义、礼应该遵循的规律,是法律、法规、法令、制度、政策的制定应该遵循的规律。道德学说就是让人去欲还本,回归人的本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百姓才能安稳不争,国家就能无为而治。




8.对孩子的教育要注意培养孩子认识问题时,要抓住事物的本质,也就是抓住主要矛盾,抓住重点。使孩子形成做事抓重点的思想。这些思想的形成都是平常一点一点潜移默化来的,这种思想一旦形成,以后做事就会达到事半功倍,井井有条。这就是老师们讲的“中心思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子论道》38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陈少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