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与道——生蚝

        生蚝,学名牡蛎,又叫蛎黄、海蛎子。这种喜欢附着在海底礁石甚至是轮船底部的带壳软体动物,一直是人类餐桌上的高档食材。

        生蚝这种东西很有意思。不同种类的生蚝口感味道不同,这是人人都能想到的。但是同一种生蚝,照样能够区分出无比丰富的口感和味道,就显得颇为不可思议了。一般来说,生蚝生活的海域盐度越高,生蚝就越鲜美,因为生蚝只有分泌更多的谷氨酸(味精的核心)才能对抗海水的高盐。

        另外,生蚝是一种能够自由转换自身性别的动物,也就是说想当男的就当男的,不想当男的就变成女的,女的当腻了还可以再变回来,令我们人类无比羡慕。不过生蚝也不会闲着无聊自己变来变去,在海域温暖、食物充足的时候,生蚝会变成雌性,肉质滑嫩饱满,还会有蚝卵(膏黄);而在清冷的海域,生蚝就会变成雄性,并且放慢生长速度,这就使得肉质变得鲜美脆爽。

        除了盐度和温度,海洋里蕴含的微生物也能导致生蚝的不同风味。因为生蚝要食用海洋里的各种微生物,所以食物的种类不同,生蚝体内积攒下来的纤维物质也会有所区别。如果我们去品尝不同产地的新鲜生蚝(一定要生吃,不能添加其他味道),就能发现奶香味的生蚝、坚果味的生蚝、水果味的生蚝,甚至还有矿石味的生蚝。

        生蚝的种类繁多,全球范围内,找出个几十种非常轻松。但是在庞大的生蚝族群中,真正为人类所喜爱并被端上餐桌的却并不多。要把各种美味的生蚝分类介绍,是个技术活。分类标准不同,分出的种类自然不同。

        大致来说,如果按照形状分,长得比较规整的,很像我们常见的扇贝或者蛤蜊的,叫做扁平蚝;长得一头尖一头圆,表面凹凸不平的,叫做凹型蚝,这也是我们中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蚝。而按照口味来分的话,口味比较清甜的叫做石蚝,而海味比较重的叫做铜蚝。还可以按照大小来分,虽说不同种类的蚝分法不尽相同,但不变的是越大越沉的生蚝号越小,但千万不要以为长得小的生蚝就不好,切记切记。

        还有相对复杂的分类方法,就是按照产地和生蚝的具体类别来分,种类不胜枚举,这里也不多赘述,我们只要知道其中几种好吃的就足够了。

        国内最常见的是原产自法国的吉拉多生蚝,这种法国生蚝如果细细品味,会有一种奶香味或榛子的香味,不过中国在自己的海域养殖的吉拉多生蚝因为生长环境的原因,很难有这些独特的味道(保护环境很重要……)。法国还有一种贝隆生蚝,举世闻名,它富有金属矿物风味,且对水质要求极高,在法国放养的生蚝苗能活下来一半就算万幸。贝隆生蚝虽然备受推崇,但因为那种金属风味,使得很多对海鲜并不很感兴趣的人难以下口。法国还有一种很漂亮的翡翠生蚝,因为受海洋里的一种海藻的影响,使得蚝的腮部变成了翠绿色,因此得名。

        太平洋里还有一种熊本蚝,原产自日本熊本,现多见于美国西海岸,因为日本一带捕捞过度快吃绝了。这种熊本蚝长得慢且个头小吃起来奶香浓郁,闻起来还有淡淡的香瓜气息。太平洋南部海域还有一种悉尼岩蚝,长得和熊本蚝很想,但却富含矿物风味。

        除了上述这几种,各国餐桌上常见的还有缅因贝隆生蚝、塔斯马尼亚生蚝、纽约蓝点生蚝等等,篇幅有限,不多说了。

        怎么吃生蚝?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

        欧美国家热衷于生食生蚝,而且往往都是乘船出海,现捕现吃。新鲜的生蚝捕捞上来,用小刀撬开厚重的壳,把一腔蚝肉融合着丰富的汁水一股脑的倒进嘴里,感受鲜味的刺激在舌尖和口腔中炸裂,体会各种需要细细品味的清甜和馨香。记得初中语文课上,《我的叔叔于勒》那篇课文中,莫泊桑就曾描写过这样的场景,“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到海里”。

        当然了,生食生蚝并不一定要感受原汁原味,很多时候还是要有所搭配的。最受人们喜爱,也最有格调的,就是搭配葡萄酒。霞多丽葡萄酒、长相思葡萄酒、夏布利葡萄酒、干型香槟,都是生蚝的绝佳伴侣。更为讲究的,还会用不同的葡萄酒来搭配不同香味类型的生蚝,以求达到极致的味觉体验。生蚝撬开,倒上一些葡萄酒,再一口吸入,酒香与鲜香相得益彰,是一种绝佳的享受。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不是所有葡萄酒都适合与生蚝搭配。说得简单点,红葡萄酒更适合搭配红肉,如猪肉、牛肉、羊肉;白葡萄酒更适合搭配白肉,如海鲜、鱼肉、鸡肉。

        除了葡萄酒,西方人还善于调制各种酱汁来搭配生蚝。这也是东西方饮食文化一个很大的差别,中餐习惯在制作时把足够的味道加入到食材里,而西方习惯把味道浓缩在酱汁中,在浇淋在食材上,或放置在旁边,让使用者可自由选择味道的浓与淡。常见的搭配生蚝的酱汁,往往都会出现青柠檬、红酒醋、红葱头得身影,还有一些人喜欢加入山葵、生姜、辣椒、鹅莓等材料。至于各种材料的具体配比,那就全凭个人爱好了。

        视线回到中国。我们貌似更加喜欢加热甚至成熟后的生蚝。其实生蚝在加热后,鲜味物质会减少,风味自然会减弱。但是我们中国人餐桌上的生蚝基本都是我们国家自己养殖的,而我国海域的环境状况,你懂的……

        要把生蚝做熟,我们中国博大的美食文化中自然会有不同的方法。

        在福建、两广、台湾一带,人们喜欢蚵仔煎,或者说蚝仔烙。用鸭蛋(鸡蛋也可)和番薯粉调成糊,包裹新鲜的蚝肉,在油锅中煎成两面金黄内里软嫩的饼,既保持了蚝肉的鲜美,又融合了蛋香、面香和油香。

        鲁菜里有一道炸蛎黄,与蚵仔煎类似。把新鲜的蚝肉取出来,挂上一层薄糊,下锅油炸。这道菜极考功夫,面糊稠了,面味就盖过了鲜味,稀了又会脱糊;油温过高,表层易糊,蚝肉炸不透,油温低了又容易窝油,吃着油腻;炸的时间也要恰到好处,保证里面的蚝肉断了生还能保持丰富的汁水。

        抛开这些专业级别的做法,民间最流行的就是把生蚝拿来烤或者蒸。不过无论是烤还是蒸,都离不开蒜蓉粉丝。先把大蒜切碎,捣成蓉更好,用油慢慢煸炒成金黄色,再加上盐,调制成蒜蓉酱,和焯软的粉丝一同覆盖在蚝肉上。在热力催动下,蒜香四溢,蚝肉借着蒜香,鲜甜更加明显,就连原本平淡的粉丝也在这二者的催化下升华到了美味的极致。嫌口味单调的,还可以再加上点豆豉或者辣椒,香气会更加丰富。

        现在,随着中西餐的融合,出现了一种芝士烤生蚝。不过我个人觉得,芝士奶香浓郁,味道厚重,会把生蚝原有的鲜甜彻底掩盖,所以我并不推荐。

        说一千道一万,生蚝虽好,毕竟性寒,配上点葡萄酒也许还好,但吃多了身体肯定受不了。所以,还是适当节制,细水长流。每次浅尝辄止,才能不断保有对这份鲜美的期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味与道——生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