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智群 | 流程“断头”身何存?

方智群 | 流程“断头”身何存?

文|方智群 原创    欢迎订阅转发!

今天我们谈流程“断头”,什么是流程“断头”?为何流程会“断头”?

流程,顾名“程之流”(难思义)。

“程”:一个个里程、站点,譬如铁路,有许多接驳站点,此之谓“程”。

“流”:站(程)与站(程)之间连线,通过轨道交通,实现了客与物在空间上的“流动”(客流+物流)

流程隐喻是“轨道系统”,万事万物要 “流动”,方能“增值”,流程如是。

流程设计要考虑“端对端”(End-to-End)。

我们常讲:流程要“端对端”打通,而不是“段对段”治理,“段对段”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流程设计一旦是“段对段”思考,就很容易出现“断头”。

前些年,新闻上好多报导说:各省市区交界处惊现“断头路”,为什么?

为什么多数“断头路”出现在各省市区的边界处?

因为,边界才是各行政区划的“管理的空白地带”,流程之父—拉姆勒&布拉奇在《流程圣经》一书副标题也提到:“流程,管理组织的空白地带”。

那什么是空白地带(White Space)?

空白地带(White Space),就是流程责任链中的易断地带。

我觉得该你管,你觉得该我管,最后大家都不管;

或,我怕我管太多,你担心你管太宽,互相承让出一片空白。

这样的地带,就很容易“断头”。

组织上很多问题,都出现在“断头”,今天你基于你部门写一份文件,明天我站在我部门角度出一份规定,整个流程工程施工,你修你的路,我造我的桥,没有基于系统地思考,没有协同设计,各干各的,制度与制度之间互相打架,流程与流程之间没有接口,互不通话。

有一则寓言就讲“断头”,说:甲、乙、丙承接植树工程,甲挖坑,乙放树,丙填坑,一路过来,原本分工挺好:“挖坑-放树-填坑”。

可是有一天,负责放树的乙请假了,剩下的甲、丙,二人各司其职,没有对话,于是整个植树过程,就滑稽到了“挖坑-填坑”的白忙活模式。

管理不好空白地带,组织流程就身首异存。

谈回“端对端”,什么是“端对端”?

“端对端”:就是从顾客需求出发,到顾客需求满足为止。

举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例子:

有一次,我女儿高热,半夜去医院挂急诊,虽是半夜,儿科急诊还是排起了长队,慨叹医者不易及可怜天下父母心之余,我注意到急诊室门口贴的一副“感染性疾病就诊流程图”,出于职业习惯,我端详一会儿,马上发现不对劲,原图如下,各位看:


于是我叫了旁边的值班护士。

我说:护士小姐,我提个建议!

护士小姐用隐藏在口罩后面疲惫的眼神看着我,没言语…

我接着说:咱们这条流程有问题!

护士诧异,还是不说话,估计是第一次碰到我这样的病人,感到莫名其妙…

我说:咱们这条流程问题在没有“端对端”。

她更听不懂了…

我接着说:你看,按咱们这条流程,大部分病人(顾客)无法回家。

病人(顾客)来咱们医院就诊,是从“挂号”(顾客需求)出发→通过一系列的诊治活动→到“回家”(顾客需求被满足)结束。

但如这条流程图所示:被确诊的病人,有一部分被送至定点医院,一部分留观治疗,2/3的人将无法“回家”(需求被满足),流程图表达有误。

当然,值班护士完全没有搭理我,就走开了。

我担心他们会失去一个流程改进的机会,本打算去意见箱提案,考虑到女儿在生病,也没有找到明示的提案渠道,只好作罢,但这幅图后来被我作为流程图经典案例分享。

再说回流程图--

流程图,是组织活动集群关系的逻辑表达。只要是组织的业务活动,就一定可以通过流程建模,来构建活动与活动之间的关系链接(不管是串联,还是并行)。

组织运作是系统运作,谈到系统运作,就要考虑系统运作的三大构件:要素+链接+功用。

1)“□”(方框)代表活动要素;

2)“→”(箭头)代表关系链接;

3)“植树”1+1+1>3代表整体功用。

活动,是组织业务流程的最小颗粒。

只要是业务流程,就一定指向顾客“增值”,不存在有孤立在外的游离的节点。

如果一个活动,它无法与其它活动实现链接,就说明这个活动,没有上游和下游的承启,上游不提供输入给它,它也不提供输出给下游,我们称这样的活动节点为“孤岛”。

流程梳理过程,发现“孤岛”,一定警惕。

系统论观点认为,组织流程不可能存在“孤岛”,就好像一个有机体不存在可独自存活的器官或细胞一样。

没有用系统论的“鸟瞰”视野,去做流程的“端对端”设计,没有从“顾客需求”出发,到“顾客需求被适宜地(主要考虑成本和效益比)满足”为止结束,所做的流程,就是“断头”流程,在“断头”流程里,组织的业务活动就是“无头苍蝇”式地乱飞乱撞,徒劳无功!


你可能感兴趣的:(方智群 | 流程“断头”身何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