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流之外,我们还可以有那些选择

清明假期的时候,我读了两本书,《月亮和六便士》和《生命安宁》。《月亮和六便士》是小说,作者毛姆。我耐心读完开头,书中有一个四十岁的证券经纪人离家出走去巴黎画画,从这里开始,这个故事让我着迷,清明节的时候我看完了这个画家的结局。《生命安宁》是得到大师课王烁在第三讲中推荐的书籍,主要介绍了古希腊的一个哲学流派——斯多葛及其所倡导的生活方式,这本书我没有读完,非虚构的书总是没那么好读。

今天我想把这两本书放在一起来写,一是巧合,我正好在清明的时候遇到了这两本书,二来,这两本书都是尝试在主流生活方式之外,让人们看到一些其他的可能。我离开象牙塔4年多,很少在主动思考哲学上的问题。这是毕业前夕给自己的一个告诫,就是先融入到生活中去接地气,不要做太多形而上的思考。这几年我做的并不好,总是有一种隔离感让我不太舒服。最近这一年,我越发感觉到一件事情的重要性——构建自己的价值观,建立起自己的底层驱动力。所以就借着这两本书谈一谈。

这两本书,尤其是《月亮和六便士》,我可能需要在另起一篇好好写一写,因为可以解读的角度比较多。这篇文章,主要还是谈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

先讲一讲对刚刚提到过的主流生活方式的理解。我生活在武汉和广州,大部分的经验都来自于这两个城市。当然我也由于贪玩到过一些三四线的城市和乡镇,这中间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性的,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很难说在这个广阔的地理空间中,我们有一种什么主流的生活方式。很早以前,有一个营销号做了一场逃离北上广的活动,引发了很多讨论,这当中其实也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一线城市有他们的主流,三四线城市也有他们的主流。另外,我虽然朋友不多,但拜之前的旅行所赐,也还算看见了一些人。也大概知道,这世上有很多人都过着不一样的生活,这跟几线城市没有关系,跟他们的内心选择和偏好相关。所以说,我很难解释清楚,所谓的主流生活方式是指什么,但还是试图来解释一下,因为这个词汇实际上真切地存在于我的脑袋中。

在一个稍微宏观一点的角度,这里有一个基本的时代背景是中国梦和消费升级。90年代出生的人的成长过程,伴随着中国的经济的腾飞,尽管错过了最早一拨改革开放的红利,尽管因为固有的制度特性阶层固化已经慢慢变得很明显,但又因为互联网以及科技发展带来的新经济,普通人超越阶层的可能性和机会比以往大了很多。我们大致上都相信,在这个国度,在这个时代,通过自己勤奋努力都可以获得巨大的成功。这是我们的中国梦。消费升级,这里不仅仅只奢侈品的消费增量。举一个我熟悉的例子,2017年最火爆的一个家电品类,是洗碗机。在国内,以前这都不是一个必需品,而且一般来讲中国人的厨房都比较小,没有更多空间去容下它。这么一个品类,在2017年获得了100%的爆发式增长。类似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多。伴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中产阶级的崛起,消费观念的变化,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这是消费升级。

稍微宏观一点,我好像可以把主流的生活方式描述的清楚一些了。大体上就是中国梦和消费升级,这就是主流。当然,我的脑海里面的主流还有另外一件事情。是这样的,多年以前,我读高三,和现在一样笨,听话,但是成绩不好。我就在想,人生难道就是这样吗?考上好大学,毕业找个好工作,事业稳定,找个好姑娘,结婚生子,家庭美满,然后看着下一代成长,自己变老,在这世界上消失。我说这好像一眼就望到头了呀,尽管其中都有很多磕磕碰碰还有生活的艰难,但大体上就是这么一个路径了。这也是主流的生活方式。现在我当然没有以前那么激烈的看法,认为这样的人生毫无意义,因为我发现其实真正能够这么完整的度过这一生已经很不容易。但是,我还是模模糊糊的知道,在这种主流以外,有很多别的可能。

《月亮和六便士》还有《生命安宁》就是在提供这样的主流方式之外的两种可能。

《月亮和六便士》是小说,有很多虚构的成分。也不妨碍很多人也把他当作画家高更的一个自传来看,暂且代入进去。设想你是一个作家,有一个朋友,刚步入不惑之年,在上海的某个外资投行做合伙人,家中一儿一女,大的男孩俊俏,小的女儿可爱,妻子端庄贤惠,一栋别墅,往来的都是文艺界的大咖。人们觉得他温文内敛,极具才智,家庭美满,简直是成功典范。突然有一天,他消失不见,人们再也找不到他。很多年过去,人们的视野里面出现了一些跟主流画作完全不一样的作品,大加赞赏。自然而然也知道了一个伟大的画家,他给这门艺术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可能。人们知道他的时候,他终老在某个热带的海岛上。这个人就是你那位消失不见的朋友。在这中间,你断断续续跟他有过接触,知道他的一些故事,比如他离家以后北漂,多年都穷困潦倒,中间遇到一位矮胖的热心画家对他的作品十分赏识,认为他是天才,资助他的生活,生病的时候和妻子一起照料他。他跟这位画家的妻子混在了一起,这位妻子决绝的离开了自己的丈夫。再后来他再次逃离流浪,画家的妻子自杀。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你对他的评价就是一个可憎,而且没有丝毫道德感的人。最后,你还在热带海岛深处的木屋里面见过他,取了一位当地的姑娘做妻子,两个孩子,他依旧整日发呆,或者作画。他告诉你,他在海岛的本地居民身上看到了他想看到的生活景象,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安宁。他后来的画作里面,出现最多的就是那些本地居民的生活景象。出于一个作家的敏感,你试图去理解他,在多个时空的谈话结束以后,你给他的定义是,一个极端自我的人,出于内心的某种热望,抛却了一切外在规则的束缚,想要把自己的在脑海中浮现的图景完美的呈现在这个世间的艺术天才。

小说的原型是画家高更,他大底上也是一个有些离经叛道的人,在主流之外。如果说人的内心世界有自我和自律两种力量同时存在和拉扯的话,他就是自我力量占据主导的人,之前看《乔布斯传》,有一个词专门来形容他,“现实的扭曲立场”,这个扭曲现实的是力场,应该就是自我的力量了。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自律力量占据主导的斯多葛式的人物了。《生命安宁》的作者是一位大学教授,晚年在古希腊的智慧中,找到了这么一种生活哲学,践行,成书。伊壁鸠鲁,犬儒,斯多葛,都是产生在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随着时空变换,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也在呈现不同的内涵。大体上,你跟这三种人一起吃牛肉火锅,一定要让伊壁鸠鲁去推荐地方,因为他一定知道这个城市哪里的牛肉火锅味道最好,吃起来也爽。他们知道生活的本质的就是追寻快乐的满足。当然斯多葛也可以作为备选,他能推荐几个地方,但是同时告诫,好吃的牛肉火锅店并不是我们可以选择和控制的,有很多因素来决定,而且过去好吃的店只能说明他过去的宿命,并不能代表他的未来。最后,他可能会说,牛肉火锅虽然好吃,但这美好转瞬即逝,并不能给你带来内心的安宁。犬儒在这方面不会给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他可能根本不相信这个世上还有好吃的牛肉火锅,但他不会拒绝你。他会说随便,等你提出建议的时候,他会说这里的服务员态度很多很差,或那里的肉不新鲜,再问去哪,还是随便,等你最终定下,说就去那,他也会满口答应。最后他也可能会告诉你,吃什么都不重要,这一切的物质生活都是假象。

追寻内心安宁是斯多葛的终极人生目标。他们保持对自我的时刻觉察和控制,保持自律和反思;出于一种道义上的责任,他也会融入周遭世界;他们不执着于追求财富和名望,但是拥有财富的时候还是会享受财富;他们会做消极想象,时常想象最坏的事情发生时候的场景;这让他们享受当下的美好,也洞察其转瞬即逝;他们可能会抵制消费主义,甚至进行苦修,学会享受简单的美好;接受不可控制的过去,同时又对未来抱有期待;克制自己的愤怒,也练习战胜自己恐惧;他们相信人的情绪需要而且可以通过理智进行控制。写下《沉思录》的马克奥勒留是斯多葛,回归自然,写下《瓦尔登湖》的梭罗也是一位斯多葛,在某种程度上,我每次看李笑来的新生,也会认为他是一个斯多葛。

我来结个尾吧,我有时候把写作当做一件找寻事情真相的东西,好像只要写下去,就可以发现生活的真相,可是这篇读后感,写着写着就发现可以延伸的话题太多,而其中大多数我都没有搞清楚也没有想明白。所以,我暂时放弃想要在一篇文章里面找到答案的做法,而是把这个找寻的过程记录下来。

总的来讲,回顾完这两本书,我的一点态度就是,无论是斯多葛 也好,还是那个不顾俗世生活,追求绘画艺术的斯特里克兰也好,找到自己终其一生的底层驱动力是首要的。在中国梦和消费主义背景下,在常态化的生活路径下,依旧充满了丰富的可能性。只有找到一个内心的底层驱动力,才不至于在迷茫和焦虑中随波逐流,生活的关键是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外在的价值观导向所束缚和捆绑。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主流之外,我们还可以有那些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