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生活的场景只在冬牧场出现

第一次读李娟的书。

李娟这个名字,我很少听到,相比之下,她的作品《冬牧场》这名字反倒经常听闻。特地查了一下李娟这个名字,惊讶地发现,原来这样一个长相朴素的姑娘,居然是梁文道、王安忆、朱天文等文学大家都非常欣赏的人。

像梁文道就曾说过:

我只能简单的讲,我没办法用太多的评语去评论她,大家只能自己去读。但是我想说的是,李娟绝对是我在今年最大的发现之一。

那么李娟是什么人呢?

李娟其实是个汉人,不过她是在新疆阿勒泰哈萨克游牧地区迁徙辗转中成长的,住在新疆富蕴县南面戈壁滩中的一个小村子,可以说是一个外来者。但同时,因为李娟和哈萨克族一起生活过,所以她也会一些哈族语言,知道他们的生活细节。

而李娟的这本《冬牧场》,就是用她自己的眼睛,用充满诚意的朴实表达,讲述哈萨克牧场冬天里的生活点滴,还原牧民们最真实自然的日子。

这本书很有意思的点在于,越往下读,我就越是忘记它原本是散文集这一点,读起来就像是小说一般,故事情节连贯性很强,可读性和趣味性都很强。这也是我觉得这本书很值得一读的理由之一,这一点也激发了我去找到她的《阿勒泰的角落》、《春牧场》等书来品一品。

比如说,书里一开始先讲了李娟随同居麻一家人穿越沙漠。

听说,最开始他们不相信我能在这样的行程中坚持到最后,还埋怨居麻不该带我一起上路,怕我添麻烦——若是中途退缩,闹着要回家,或是生病了,摔下马了……那就把他们害惨了!总之,到了现在他们才总算放了心吧?

这可不是一段有趣的话嘛!没有华丽的辞藻,充满着真诚朴实的表达,有什么讲什么,给人接地气的感觉,仿佛是面对面坐着在闲聊。

居麻及邻居搬迁到冬牧场之后的日常生活是全书的核心,也是全书深度吸引人的部分。这一部分讲了他们平时是怎么过的,除了放羊之外,还得检查羊、牛,给动物们加羊粪筑羊圈,想喝水的话可能还需要去背冰,让冰不停地融化。融化后的水脏也罢,少也罢,无论如何也好过没水。

这种困难还不算是最难的,天气的严寒有时候会让人变得抓狂。作为一个南方出生,没有经历过北方冬天的我,实在无法想象零下三十五度是什么概念,有时候温度还会降到水银柱都无法继续缩进去的地方。

在这种温度下,厚实的皮毛大衣有时候都感觉不抵用,哪怕人离熊熊燃烧的火炉不过一尺来远,嘴里还能呵出白气。长期生活在这种温度下的人,不仅冬天里的劳作会变得很困难,而且还容易骨头感到疼痛。

然而,在这份彻骨的寒冷底下,李娟还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再往后,随着白昼的变长,气温总会渐渐缓过来。一切总会过去的。是的,一切总会过去。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

寒冷过后就是温暖,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充满希望和生命活力的态度,给人明亮的感觉。

这种明亮感,不知道换做别人能不能写得出,毕竟如果没有深入到这个地方、深入到哈萨克族人们生活里的人,是难以写出触动到人心的故事吧。

说到触动人心,这也李娟的文字功力和技术有密切关联。她着实很会描绘场景,明明是普通的日常小事,但她能够写得活泼、生动。换做我的话,很可能就会被记成流水账了。

这些文字里,融入了李娟的感受和思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哈萨克族人们的生活和传统习俗,也让人对在严酷条件下生存的牧民生出了敬意和可亲之感——

比如居麻,一个五十多岁的大汉,不仅很容易亲近,还很喜欢说笑,经常妙语连珠,让人很乐于同他相处,为这艰难而贫穷的日子增添了些趣味。

还有11岁的男孩热合买得罕,假期回家除了帮忙干活,还经常照顾家里的小婴儿。平日里一回到家,脱去寒冷的外套,总是先烤热了双手,才去抱婴儿。陶醉地亲吻她,还含着她的小耳朵轻轻地咬。这种其乐融融的感觉让人钦羡且欢愉,即便家庭贫穷,但关系和睦才是家庭最大的财富。

还有鲜美的食物和和谐相助的邻里关系,也是荒野里如同太阳一般温暖的存在。

我曾经看过这么一段话:散文最大的好处在于抓住时间,这个时间,可以是个人的时间,也可以是更大的时间,比如时代,比如历史进程。不论是哪一种时间,只要写到极致,就可以留得下来。

李娟的《冬牧场》就是这么一种抓住时间的存在。因为这种游牧景观和生活方式正在逐渐消失,贫瘠而广阔的牧场也将会被放弃,所以李娟记录的牧民生活可能会成为历史般的记载。

虽然如李娟自己所言,她的“体验生活”尽管相对长,但也不过多走了五十步而已,也只是众多走马观花者中的一个,但我们还是感恩李娟将这新疆哈萨克族的世界展示于众人面前。

关于这个世界的更多的精华,只有你读了书才知道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些生活的场景只在冬牧场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