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教综考点汇总(三)

印象形成效应与生活中的偏见

心理学本就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因此熟练地掌握心理学的原理有助于理解和解释生活中人们的某些行为,以偏见为例,虽然我们都会产生偏见,但是有谁曾经想过这偏见产生的原因呢?社会心理学中的印象形成效应就很好地解释了我们生活中的偏见。

1.刻板效应

我们对某个群体的特征加以概括,认为群体中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特征时,刻板效应就产生了。比如我们认为山东人好客、南方人精明等,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刻板效应。刻板效应实质是一种以偏概全,它会使我们产生偏见,从而影响到我们对人事物的正确判断。

2.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叫光环效应,是指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好百好,一坏百坏”。在电影《剪刀手爱德华》里就出现了典型的晕轮效应,一开始的时候,由于爱德华的理发手艺特别好,所以大家认为他其他方面也很好,所以都争相请他到家做客,但由于一次误会,爱德华成为了一名“偷窃犯”之后,大家就觉得爱德华哪方面都不好,因此爱德华成为了人人喊打的人物。这个电影很好地阐述了大家的“一好百好,一坏百坏”的偏见。

3.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指的是最先获得的信息比最后获得的信息更加重要的一种效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一印象”。这在生活中有着很多的例子,比如我们在面试时,应该尽量地在一开始的时候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这样的话,后面的一些表现也就不那么重要了,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增加面试通过概率了。

4.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获得的信息比最先获得的信息更加重要的一种效应,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句话强调的是再次见面时,对某人的印象产生了极大的改观,后面获得的信息覆盖了前面获得的信息,从而产生“刮目相看”的情况。

生活中的偏见并非只有消极意义,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了解其产生的原理,从而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别人,更重要的是,能够利用这些原理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二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

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态度和品德都是需要考虑的方面,那我们怎么对于态度和品德去进行评判呢?我们需要了解二者之间的实质及联系。

(一)态度的实质

什么是态度呢?对于他人,我们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对待集体,我们团结友爱;对待工作,我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以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态度。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态度给予的定义是: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态度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在我们的内心活动之中,而没有外化。

2、态度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它不同于能力,能力决定个体是否顺利完成任务,态度决定个人完成任务的意愿。态度与能力有哪些不同呢?能力影响活动完成的效率,但是有能力没有态度,那压根就不愿意去做一件事情,活动的任务是无法完成的;有态度没有能力,那像是有了软件没有硬件也是不行的,所以,完成一件事是需要态度与能力同时具备才得以实现。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具有明显的社会性。也就是说态度是后天的,受环境影响较大。


(二)品德的实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去评判某某道德高尚,具有良好品德,我们冠以这些有道德的人以“最美教师”、“最美医生”、“感动中国人物”等等称号来嘉许他们。在评判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品德与道德是一回事吗?什么时候选择用品德,什么时候用道德呢?

在心理学里面,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在对象的客体上,二者之间是不同的。社会道德是对社会大众而言的,而当社会道德体现在个人身上时就是个人的私德,也就是个人品质,我们称之为个人的品德。

品德与道德之间的联系如何呢?

1、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从品德的实质中我们可以知道,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也就是说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那何为直接根源和最终根源呢?品德依据道德得以表现,所以品德的直接根源是是道德。而道德呢?道德讲究的是为了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所以产生道德。道德的直接根源是来自社会的稳定。品德与道德之间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都要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受到社会规律的制约。品德与道德的内容和发展要符合社会发展前进的步伐,如果不符合就是不良的品德和道德了。

由此可知,品德与道德之间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那我们在说明社会大众存在的品质时,用的是道德,而在个人身上体现时,我们以品德来论。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态度与品德常常在一起谈论,其二者之间也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实质上看,二者都是一种后天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一些不同:

1、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大,包括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而在指向道德规范时,显示出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称为品德。

2、二者在价值上内化的程度不同。布鲁姆等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从态度的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将各种价值观念组织成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使之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只有当价值观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稳定态度时,才能被称之为品德。也就是说,品德在价值的内化程度上,比态度要深。

3、态度和品德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属于同质的问题,所以不对两者作严格区分。


 

师出教育助力教师考编,需要更多资料可以添加微信18156927220,祝大家考试顺利。

id�a�;Um]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年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教综考点汇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