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摩托车维修的艺术》|找寻内心的良质



作者:罗伯特.M.波西格 大学主修生物化学,后来对哲学产生兴趣,于1950年去印度学习东方哲学,回国之后开始在当地的大学担任写作课教师。1961年,他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和临床忧郁症。多次被送进精神病院,接受过28次点击疗法。1968年出院之后,他带着他的儿子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他将自己的这次长途旅行中的思考和感悟写成了一本书—《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全书的核心概念——良质(quality)以及如何接近良质。全书围绕良质这个概念展开讨论,但是读完全书,却发现作者从头到尾从未在书中定义所谓良质的概念。虽然作者在本书中从未定义良质,但是每一个阅读的人包括作者本人却在每一次阅读的时候感觉自己离良质更近一步。



从自己浅薄的理解来说,良质其实是外国人通过学习东方哲学,道家或者是佛家的概念,之后英文译出。作者所理解的良质,是自己在人生经历之后的所感所悟。道家讲,大道无声,大道无言,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作者为何从未在书中定义良质的概念。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悟性,所思所悟也有自己的深浅,自然感受不一,但却有着各自的明心见性。



无法定义良质,并不意味着你无法感知良质。 你可以去证,用自己的行为去做,去践行。 最简单的一个方法便是全身心的投入到一个事情当中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专注,达到心流的状态。良质驱动着创造出美好的事物和人,而与这些美好事物的接触中,有促使你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良质。



保持内心的宁静,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让我们感受良质的存在。

消除个人的杂念其实是非常难做到的一件事,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一个人很难不被外界的声音所干扰,放弃自己的贪你,物念,执念。所以才有了佛教禅宗的打坐,要求物我两忘;也有了当今盛行的冥想静坐。归本溯源,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心静下来。



坦白来讲,这本书读了好几遍,起初甚至觉得艰难晦涩,关于书中时间线,作者的思考线都觉得混沌凌乱。但是在读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的时候,才慢慢有了自己对本书的体会和感悟。 读这本书最大的建议是不要急,慢慢的一遍遍的去感悟。相信可能在一次长途旅行的飞机上,你会突然感悟到属于自己的良质。Be yourself, 认同当下的自己认同自己所做的事,全情投入的毫无贪念的去爱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禅与摩托车维修的艺术》|找寻内心的良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