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称赞”和“批评”孩子,来塑造孩子的“成长性思维模式”

      在《父母的语言》这本书里,作者很多次的提到成长型思维模式,她研究出的3T原则在实际中的应用,也是基于家长们要有“成长型思维模式”。

      这个概念是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近20年来对人类思维模式的深入研究提出来的。她提出人类有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智力和能力是一成不变的,成功是为了证明自己能力的强弱。这种人更注重结果,但容易因为失败而怀疑自己的能力,最后自暴自弃。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这种人会更加专注努力的过程和自己的成长,愿意在失败中学习经验,不轻易放弃。

      但是呢,人是复杂的,每个人并不是单一的思维模式,而是两种并存,而我们要努力的是,打破固有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更多地往“成长型思维模式”转变,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一个更加积极,更有勇气,更加开明的孩子。

      那么我们如何塑造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两个关键点要把握好:

1.称赞孩子时。

      大多数时候,我们会顺口就说“哇,你真棒”“你好聪明呀”,而这样的称赞方式,会让孩子觉得我做的好是因为我“聪明”,而一旦做的不好,那就不“聪明”了,可能妈妈就不喜欢我了,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只做自己有把握的事情展示自己的聪明,而放弃挑战和探索。那么我们称赞孩子,要基于孩子在完成这件事时付出的努力和过程,比如“哇,妈妈看到你自己把鞋子穿上了,你做的真棒”“你这幅画的颜色真的是好看极了,我看到你认真地选择和比较颜色进行搭配”,这样的称赞,会让孩子有更加想要展示自己努力的机会,会更加地愿意尝试挑战,建立“成长型的思维模式”,当然,称赞是基于你的“共情关注”观察到孩子为此努力的细节,而不是一种假象努力或者只是你随口而出的。

2.批评孩子时。

      孩子犯错了,我们可能经常会情绪难自控地脱口而出“你笨不笨呀”“别动,放那,你做不好”……这样的批评,带着一种情绪和评判,评判了一个人的“能力”,会让孩子觉得“我不行”“可能我就不适合做这个”而放弃努力。然而很多时候孩子犯错,是因为好奇,或者想要尝试,试探自己的能力,结果经验不足或者能力不够导致犯了错误,我们应该用“建设性的批评”来引导孩子,而不要直接否定他做的事情。举个例子,孩子想把茶壶的水倒入你的水杯,可是水壶很重,她颤颤巍巍拿起来,结果水全倒在了桌前和地毯上,妈妈走过来,“宝贝,我知道你想给妈妈倒茶,可是这个茶壶对你来说有点重,你看,水撒出来了,弄湿了桌子和地毯,我一会给你换个小茶壶,你再试一试,但现在,你需要跟妈妈一起收拾好桌面和地毯。”即要为做错的事情承担打扫的责任,也不会打消孩子探索的积极性。

      当然,作为父母的我们,不断审视自己向“成长型思维模式”转变,保持终身成长,身体力行做好榜样才是最关键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称赞”和“批评”孩子,来塑造孩子的“成长性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