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解:无畏真实》笔记二(涵煦 宠爱自己)

作者:赵涵

涵煦 宠爱自己

>> 挫折、苦痛可以让人成长。人类的智慧包含在“希望”和“等待”两个词里。

人的脸就是一张有故事的地图

>> 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

>> 同情和给予是情分,淡然处之也是本分。

>> 《增广贤文》有言:“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 嫉妒源于比较带来的痛苦,自己有的从来不珍惜,“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 古人常说“穷生奸计,富长良心”。

>> 不拿别人的忍让当作放纵的资本,而任何得寸进尺的行为都需要适度有节的反击。

>> 余华说:“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

>>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礼让三分;人还犯我,还他一针;人再犯我,斩草除根”。

>> 任何一种善良都会在困顿、挫折中磨砺出锋芒,展露这种有锋芒的善良,你也会离“内心柔软而有原则,身披盔甲而有温度”更近一步。

>> 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曾说,嫉妒是一种感情状态,如悲伤一样,你可以将它归结为正常的,它只是一种正常化的情绪,但是你可以自行决定它的正负与好坏。

>> 退无可退的时候,就什么都别想,继续往前走,别回头,每一条通往成功的路上都有一堵厚厚的“否定”之墙,而墙后就是另一片天地。

>> 敏感的人往往是因为缺乏安全感,才会对周围的天气、温度、湿度等异常灵敏。

对敏感人的形象描述:渡边淳一写过一本书,叫作《钝感力》。有时候,我真希望自己变得迟钝一点,不要像个雷达一样,一直在搜索、在探寻,总觉得自己像蓝牙信号一样,一出门就得对接到另一个机体,才觉得自己完成了一次完整的对接;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断开与周围的连接,而这时多半已电量耗尽、身心疲惫。

>> 成年人都很忙,没有人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别人的委屈、尴尬,所以我们不需要对自己那点不完美耿耿于怀,别人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关注我们的不足。

>> 稻盛和夫先生在《心》一书中表达的,一个人内心的善良会折射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并非单纯的知识和文化可以涵盖的。

>> 先学会接纳自己;对别人气势汹汹,很可能是对自己的某一部分不满意。

>> 东野圭吾所说:“恨不知所起,深入骨髓,是最冷的人性。”

>> 荣格说的:“没有比把高度敏感归为一种病理特征更离谱的事。如果真是这样,那世界上25%的人都是病态的了。”

>> 敏感的人想放过自己,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不要过度解读,也不要一直用“反刍式的思维”折磨自己。二是停止讨好任何人,也要有被任何人讨厌的勇气。三是尝试在第一时间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合理地表达出来,不要做“事后诸葛亮”。

武装好自己,才能不被看不起

>> 人一定要活得像一个牛油果,如果你有坚实的内核,永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才不会被一场疾病或一次意外打倒。如果我们像洋葱,就会因为没有内核而步步退缩,直到自己被打败。

>> 当你能接纳自己、不攻击自己时,别人的攻击就变得无效了。生而为人,我们不仅需要一点锋芒,在面对无端欺凌时,还适度需要一些攻击性。就像欧文·亚隆说的:“你也许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但可以更好地成为自己。”

>> 气场不仅仅是霸气,还包括你对周遭环境的把握程度、你的言谈举止和你对心理较量的控制能力。

>> 用杨绛先生的那句话形容就是“你的问题在于想得太多,而书读得太少”。

>> “识不足则多虑,智不足则多疑,度不足则多怨。”当一个人见识不足时,就会过度担心很多事情,没有安全感;当一个人认知不足时,就会对很多没见过的东西半信半疑;当一个人格局不够时,就会整天抱怨和哀叹;当一个人内耗严重时,他需要学会自我认可,学会走出行动前的临界状态。

>> 冯唐写过的一段话我很喜欢:“想要姿态优雅地在这个世界兴风作浪、遗世独立、岁月静好,女性必须吃苦耐劳、自强不息。”

>> “功名之地,自古难居。”

>>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 “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拥抱知识,让你我拥有更多的可能。

>> 《菜根谭》中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处,减三分让人尝。”

>> “只有真正有力量的人才能臣服,因为软弱的人没有任何可以放弃的东西”。因为臣服,所以放下了挑剔与评判;因为臣服,所以放下了执拗与评估;因为臣服,才有机会放宽眼界去看世界;因为臣服,才会不再甘愿雾里看花;因为臣服,才有机会享受当下。

>> 幸运?在我看来,做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情,在给其他人创造价值的同时自己也能收获回报,这将是最幸运的事。

>> 愿你眼里有光,兜里有钱,历经山河后仍觉得付出一切都值得。

>>“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采访周国平老师,他的回答是:“人生的意义一部分是纯粹自我的感受,一部分是爱自己和被人所爱的感受,还有一部分是社会和他人的感受。”

>> 两度斩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说过:“人的脸就是一张有故事的地图,皱纹是,双下巴也是,改造会使其失去原有的路线。”

>> 优雅是女人身上最不怕衰老的特质,因为这样的特质里包含一种善意的糊涂。这是一种态度:即使看穿了别人的不堪和无奈,却依然选择不动声色,让对方体面又舒服。

>> 体面不仅仅是外表干干净净、内心清清爽爽,体面也是有余地的从容,不逼人太甚,也不逼己太甚。体面更是人生的一种底线,即使看到了对方的狭隘,也不要因为自己的高明而咄咄逼人。因为恰到好处的糊涂,是阅历的体现,是为人处世的高级智慧,更是女人内外兼修的证明。

>> 养活自己的能力、独立自主的人格和让自己安心的资产余额,才是我们最大的底气。

>> “人生的安全感,其实来自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

>> 一个真正内心强大的人不会惧怕自己的弱点,会迎难而上,因为单枪匹马地应对难题有助于我们发现自己的软肋,而直面软肋也是我们从单枪匹马到千军万马的发展过程中最艰难的一步。

>> 《功夫熊猫》:“命运只负责洗牌,玩牌的是我们自己。”

>> 爱尔兰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写过一句话:“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 “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给你带来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 杨绛先生说的:“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

>> 周国平老师说的:“每个人其实都是这个世界的井底之蛙,只是读书可以让井口扩得更宽一些。读书也是一遍遍打碎自己并重建的过程。你会毫不留情地推翻过去的自己,开始寻找一个新的自己,但之后又会再推翻,再将自己打倒在地。这个过程很痛苦,但经历过你才会发现,人生很多时候都是会辜负自己的,你的很多境遇都是辜负你自己的,但唯一没有辜负你的就是读书这件事。”

>> 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让我们读懂自己、接纳自己并更好地生活。

过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 做人是应该像包子一样,让人咬一口才知道你深藏不露呢,还是应该像比萨一样,馅料都在明面上,加把油就能让人垂涎欲滴,或者索性当个烧卖,露点馅儿,在外面揣着明白装糊涂。

>> 人生的精彩不是你得到了什么,而是你经历了什么。

>> 叔本华说,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离得太远会感觉很冷,但离得太近,会被刺伤。

>> 王阳明的《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三)一诗中说:“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 王尔德说过:任何人都能对朋友的不幸产生同情,但要消受一个春风得意的朋友,则需要非常优良的天性。

>> 《庄子·山木》中说的:“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 不伤人是一种教养,但不被别人伤害是一种气场。

>> 歌德说:“世界上最难的事,莫过于知道怎样将自己还给自己。”

>>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的:“其实世界很单纯,人生也一样。不是世界复杂了,而是你我把世界变复杂了。”

>> 成年人最智慧的活法是三分温暖,两分淡薄,四分漫不经心,最后一分,留给随心所欲。

>> 老舍先生说的那样:“无论你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也无论你的事业是什么,你都应该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

>> 老子在《道德经》里非常喜欢用婴儿作比喻,比如“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再比如“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孩”,其实都是在告诉我们要保持自己原始、真实、淳朴的状态。

>> 丹尼尔·施瓦茨说过:“孩子们看待世界的态度和创造力,才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 保留几分不任性的孩子气,保留几分随性的不着调,也许你可以少几分委屈和无可奈何。

>> 事不拖,话不多,人不作!挺过来,人生会豁然开朗。

>> 罗曼·罗兰所说:“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 王尔德说的,“生活中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没得到我们想要的,另一种是得到了我们想要的”。

>> 20岁的时候我会说,我希望我们(漂亮)地活着;30岁的时候我会说,我希望我们(优雅)地活着;往后余生,我会说,我希望我们(健康且舒适)地活着。

你可能感兴趣的:(《涵解:无畏真实》笔记二(涵煦 宠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