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式感,到仪式感(图文原创)

胖师曾经在日资企业工作过。

刚开始参加工作的时候,对一个公司规定的环节印象颇深,那就是开晨会。开晨会没什么了不起的,但是,每次晨会结束,所有与会者都要在主持人的带领下,高呼口号!

当然,我们喊的肯定不是“****万岁”之类的口号,而是被称之为“本月精神”的特定标语。比如,这段时间遭到客诉,在品质管理方面需要加强,于是,口号就变成了“每位员工都是品质的化身”;如果这段时间需要强调工作的细节,口号就会是“精益求精、尽善尽美”,还包括一些诸如“天干物燥、防火防盗”、“天雨屋潮、防止长毛”之类的应景标语。

胖师刚接触的时候,非常不习惯这个环节。因为胖师认为,这就是形式主义。对于认定“行动出真知”、认定“话说千遍、不如事成一件”的胖师来说,与其浪费时间和精力追求形式感,还不如真的做几件实事呢。

可是,胖师发现,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件事情很快就变成了一种习惯,每天晨会结束,都会自然而然地昂首挺胸大声喊出口号,一件原本有点形式感的事情,居然变成一种意味深长的仪式,甚至,当“本月精神”被不断重复的时候,头脑里的一些需要在最近一段时间不断强化的意识,也会深深地镌刻的脑海里。几个月过去之后,如果早上没有大声地吼出“本周精神”,比如在休息日的时候,好像连大白天都有点提不起精神来。

从形式感,到仪式感,真是一个奇妙的转换过程啊。

由此,胖师想到,为一些客户做项目的时候,总有些老总和高管在抱怨两件事情,一是一些原本希望大家牢记在大脑的公司理念、行为准则等等,总是很难深入人心;二是一些有些需要重点强调、并希望长期坚持下去的价值取向,总是很难长期坚持下去。每当在这个时候,胖师总是能回想起这段年轻时候的轶事,并不断思考一个问题:

如何把外部的(比如客户的、公司的、管理层提出来的)要求,变成深深镌刻在员工头脑中的意识,并能转化为长期行为呢?

也就是说,如何把哪些“虚”(比如要求、价值、理念等)的东西,落地为“实”(第一反应、行为、习惯)的东西呢?

手段当然有很多。管理发展到今天,好像越来越多的公司喜欢采用那种“事后追溯”的方式来推动。事前的引导、强调和灌输并没有做到位,而是仓促上阵着急上马,一旦没做到、没落实,马上使用绩效评定、奖惩等手段,对没有做到的责任人进行考核、惩戒。但是,任何要求、价值、理念一类的东西,光使用考核和奖惩,真的能快速落地、有效实施吗?

如果当事人没有发自内心的认同、欠缺行为的第一反应,怎么办?

如果当事人事前不明了、事后被惩戒,导致不服气、有怨气,并进一步导致士气与激情的低落,怎么办?

如果当事人一气之下拍屁股走人,留下烂摊子靠公司来收拾,怎么办?

如果通过考核、惩戒等手段,对付了当事人,但做好业绩的时间失去了,解决问题的时机不在了,怎么办?

在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喊了一段时间的口号,当然也包括积累了其他各方面的经验,然后才发现:当公司需要把一些“虚”的东西,有效地转化为“实”的行动时,往往会预先深耕心态、树立意识,而不是让干部和员工在缺乏有效引导的情形下自由发挥。为了在心态、意识上首先树立起某种导向,并不断强化、不断强化、不断强化(也就是俗称的“洗脑”),直到形成行为的第一反应,然后,再推行一些行为上的改善和优化,显然要简单很多。

毕竟,心态决定意识,意识改变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铸就人生,不是吗?

可是,有人问:那种喊口号式的心态和意识强化,会不会变成形式主义、最终不了了之呢?

胖师说:如果我们能做到以下几点:

1、提出口号时,做到有的放矢,针对目前的现实情况和现实需求,而不是纯粹为喊口号而喊口号,或者干脆就是为了做给领导看。口号提得好,就是问题的聚焦点、解决的动员令、进攻的冲锋号,口号提得不好,就是个形式主义的幌子;

2、干部和骨干以身作则,自己在喊口号的时候,能做到庄重、庄严,入耳动心,而不是言辞轻佻、举止浮夸;

3、同样的内容不断重复,不断重复,不断重复,至少坚持30天以上;

4、干部和骨干逐渐开始引导所有员工进一步思考:做哪些改善和优化,才能达到口号的要求呢?

5、列出简洁的改善计划,针对口号提出的方向,从细节开始做出点点滴滴的优化。

胖师说:如果我们能做到这几点,那么,口号就不仅仅是口号,而是优化工作、落实改善的行动;

胖师说:如果我们能在做到这几点的同时,还能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口号的内容与行动的方案,那么,便能形成良好的公司工作氛围,深耕进取心态、树立优化意识、强化有针对性地改善细节的导向;

胖师说:如果我们能做到这几点,还能坚持下去,日积月累,那么,原本看上去形式主义的事物,便会变成一种庄严的姿态、庄重的仪式,这对于提振团队士气、提升团队业绩,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形式感,到仪式感(图文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