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季(三):申请过程中 DIY or 找中介?

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选择,一旦你决定申请国外的学校。存在中介机构的终极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在国内生活了20年的我们,对国外学校要什么、录取标准是什么一窍不通。但只要你经历过这个过程,你也可以帮助别人成功申请。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海归最终做了留学机构的原因:简单又赚钱。

对于申请者,选择中介的原因就像前文提到选择上课学习TG的原因:用钱换时间和经验。至于DIY和中介这二者你要选择哪个,就是你的天平偏向钱还是时间和精力。

大部分人找中介开始的时间是大三下学期的三四月份。这个时候一些背景的东西还来得及补充,这个时候签好中介,他可能会告诉你再去刷分、实习、做项目等等,完善申请背景(其实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让你的心安定下来,觉得自己有了着落,不再东想西想,设好一个目标,就朝着它努力吧)。

因为现在市面上的中介鱼龙混杂,在确定最终签哪家之前,一定要多问多看。一方面,这个时间段微信里多几个留学规划老师没什么坏处,至少他们会经常在朋友圈分享关于出国留学的各种信息和动向(虽然可能有很多广告,不过很多信息确实很有用)。初期可以在线上和多家机构的老师经常沟通,多询问几个关于申请流程、准备的信息,你就会对接下来几个月你要做的事情有大概的目标。然后,通过交流,告诉他们你目前的background,他们会为你设立的可能的TG目标、可参考的院校和专业,你就可以从中知道,你在中介眼里处于什么位置、能申什么学校,甚至是这个中介的水平、擅长的领域、经常申请的专业和学校等等信息。这是初步的交流,因为现在从网络上获得一个咨询老师的联系方式是最简单的。

之后,如果有条件的话,比如那个机构在同城,又恰好不远的地方的话,抽一个半天的时间,去实地走访。去看看机构的规模如何,都有什么岗位的人在上班,日产工作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如果签了以后大概会是怎样的人为你提供服务等等。在实地探访过程中,你会了解很多信息。以及,这个机构这种风格是否适合你。我曾经在去年大概这个时候,陪我的舍友去到一家比较大型的留学机构见面会谈。总的来说是比较有收获的一次谈话,因为机构规模很大,所有流程都很正规。他们有自己的院校资讯库和服务系统。留学申请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会在系统中有详细的记录。甚至是办公室中,除了老师日常工作的地方,专门有一个又一个装修风格让人感觉很舒适的“格子间”,用来接待来访学生和家长。各种饮料、矿泉水等一应俱全。全程贴心服务让你觉得在那里的时间过得很愉悦。尽管如此,我的舍友并不喜欢这个机构,觉得“这里太像一个工厂,学生在里面就是一个个产品,每一步都定好了该怎么做,出来的结果也感觉太格式化、刻板、千篇一律。”所以,舍友之后就直接把它从候选名单中移除了。我在想,如果是我的话,看到这样专业化的机构,也许会选择吧。

中介一般又分两种,全包和半DIY。半DIY的意思就是负责修改文书。根据众多“道听途说”的经验来看,半DIY的性价比并不高。因为给的钱少,他们并不把这个当成很重要的工作来完成。大概率你遇到的状况可能是你自己写完一稿,发给他看,他给你一些宽泛的建议(这里好像真的不会告诉你“xxx该如何如何改”,甚至纠语法错误的能力还不及你自己强,仅凭听到的经验),最终还是需要你自己一遍一遍改稿子,最终完成。

当然,因为文书几乎是申请材料中,个人需要准备的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中介这方面的能力就十分重要。如果可能的话,在签合同之前,查看一下他们这方面老师的写作水平。

当你觉得这个机构和你的风格基本符合,且它有能力完成你想要的申请效果,那么下一个事情就是谈价钱。这个价格差异还是比较大的。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也差的很多。一个大的范围区间是3-6万,应该差不多可以涵盖80%以上的机构价格。

价格是很重要的因素,但也别把它看得太重。因为你之后需要与中介沟通的事情有非常多。在申请期间,可能每天与你联系最紧密的人就是中介的人,所以一定要找靠谱、交流顺畅的中介。如果中途有矛盾发生,对你的申请还是很有可能会造成影响的。

DIY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只是你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为现在网路资源日渐丰富,你几乎可以从网上找到你所需要的一切。申请本身就更加类似于一个反思自己的四年、回顾过去的时光的过程,最终其实还是只有你自己最知道你干了什么。别人能够发挥的作用,顶多是帮你挖掘埋藏在你大脑深处的记忆,帮你总结提炼你身上拥有的品质。但最重要还是,你才是你。Nobody could know you better than yourself. 我相信这一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学毕业季(三):申请过程中 DIY or 找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