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山秋游记(二)

周末的早晨,天高云淡,让人感到神清气爽。郊外的景色比市区更优雅,更幽静。沒有高楼林立,视野更加开阔,远山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乘坐旅游公交车,沿着天龙山公路,在弯弯曲的山路上向前奔驰。忽然大家都拿起手机拍照,原来我们已经到了网红桥,尽管有车窗阻挡,尽管车绕来绕去,大家依然兴致勃勃地拍照,这就是网红桥,果然气势宏伟,宽畅而平坦。上下车流如梭,却井然有序。我们通过网红桥,一直到达山顶,在一处平坦的地方停下车,天龙山风景区到了!

原来上山如此容易,不用爬山。而是从山顶峰,沿着修好的石板路往山下走,一路上观赏大自然的山光水色,奇石怪松,楼台亭阁,有名的景点。真是又凉爽,又轻松。这真是亘古未有的游山方式,我曾坐缆车沿着索道上过黄山,也曾在沿着自古华山一条的陡峭而拥挤的栈道,一步步的爬上山顶,哪一次上山我都会提心吊胆,步履艰难。我很怀疑人们为什么会有:上山容易下山难的谚语,如果是这样,又为什么会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名言呢?依我的实践经验,下山游览更让人感到舒服,而更有一览众山小的快感!

我们没走几步,就到了天龙山最富有盛名的石窟佛像,因为它位于天龙山的山巅。天龙山分两峰,东峰称"仙宕山”,西峰称"大佛山"。两峰对峙,风采独具。在这陡峭的山崖上分布着25窟,东峰12窟,西峰I3窟。窟与窟之间都有山径相连,窟像大小高低各不相同,神采非凡。依山势石料而凿刻,绵延1400米。

但是我们看到的许多佛像,都没有头像。原来令人遗憾和气愤的是,天龙山石窟造像遭历代破坏,尤其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期损毁十分严重,大部分佛头,藻井,飞天,浮雕遭列强掠夺,流落异国他乡。

天龙山石窟虽数量不多,却饱含了东魏,北齐,隋,唐五代5个世纪的作品。风格即传承又区别。其雕刻艺术以精练,细腻富有情感著称于世。其中唐代是天龙山开凿石窟的鼎盛时期,共开凿了19座。第9窟是天龙山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一窟,此窟为摩崖大佛龛,后人为了保护石佛群像修建了漫山阁。是天龙山八景之一。“佛阁亭云"今天已经是天龙山的标志性建筑。阁内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一尊高为7:55米的倚座式弥勒佛,佛祖头顶采用右旋状螺鬓,慈眉善目,额间有明毫。佛像身披双领下垂式袈裟,右手上举,左手扶膝,施说法印。双足各踏一朵盛开的莲花,佛座上雕有伎乐。让人感到佛祖的博大和博爱。是中印文化结合的典型艺木造型。

下层以十一面观音立像为本尊,文殊,普贤二菩萨胁待两边,其中观音像高约6:8米,以男体女态来处理的。使造像有十分强烈的感染力。第9窟是天龙山石窟艺术最杰出的代表。1987年政府重建漫山阁,使这一艺术明珠更加光彩夺目,是天龙山最重要的景点!


漫山阁

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

在我们从山巅西峰漫山閣下来向东峰走的途中,看到了一座小巧玲珑的白龙庙,石洞里供奉着龙王爷,洞左侧有一澤圣水号“龙池灵泽"水深2米左右,天旱它不会干涸,天降大雨,它不会溢出。水质甘醇,据传说,饮龙池灵泽能除百病。让我们这些游客忍不住一饱口福!

我们沿着石阶向山下走,看到许多大石头或石崖上雕刻着许多大字,有暑名的,也有不暑的,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在一处山崖上,我意外看到一处石刻,竟然刻着阎锡山的名字。这个号称山西土皇帝的人,是民国时期重要的人物,统治山西数十年,只闻其名,而未见其人,却见其字,也算一收获吧!

(未完待续,与友友秋游天龙山)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龙山秋游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