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遥远的救世主):认知层次,文化属性,生命观

第一,对“道”的认知。

道是一种事物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不同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带来了层层滤镜,容易导致事物的本质被掩盖。

比如水的本质是无色无味的液体,但是经过文化的翻译,就呈现了“水”“water”等不同符号,而且中文里的水,还容易被赋予各种意义,水是生命的源泉,女人如水。

再比如国内的传统文化特别讲究忠孝传承,但是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崇尚个体独立。于是呈现出来不同的表象:在国内如果有亲人去世,你不遵守某些约定俗成的“规定”,那就是不忠不孝,在国外某些国家认为这仅仅是一种血缘关系,不需要繁文缛节,处之淡然。

表面上,这是对待殡葬的态度和仪式不同,本质问题是人们对于生命的认知不同。但是因为不同制度和文化的“赋能”,导致了表象之间差距很大,从而掩盖了对生命认知的问题。说实话,很多人都没有正视过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问题,都只是得过且过。

再往下说,这种文化属性也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日常潜意识,归因,决策。比如我们遇到困难就会烧香拜佛,祈祷救世主降临;发生意外,就懊悔那天日子不好不该出门;如果有钱不做慈善,就会遭受流言蜚语;得到别人的夸赞不要得意,这样显得不谦虚。

事实证明,这些文化对弱者的约束力极强。因为弱者被洗脑了,又缺乏思考力判断力,所以他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是文化属性的写照。但是强者,一定认识到这些因素,利用和剥离出来让自己清醒的活着,所以丁元英这种段位的人,不是人更像鬼,看起来异于常人的原因就在于此。

谈到强者,我延申说说我对“强者”的认识。强者之所以强,一是因为手上握着生产资料,资本和资源。土地,矿产,技术,人脉等等,都属于该范畴。二是在于强者的思想层次和认知水平很高。比如懂得合作,舍得之道,能快速洞悉到事物的规律等。

对真正的普通人来说,出生就注定了自己身在何处,第一条基本上很难获取,因为这就是道,有强者就必然有弱者,你出生的弱就注定了你是在弱者赛道里竞争,就不要期待立马能弯道超车到强者阵营中。第二条兴许才是成为强者的快捷通路,当个人能力足够强大,能博得一些机会,从而实现阶级跃迁。

肖亚文就是一个例子,她没有芮小丹的家庭条件,也不具备丁元英的谋略和知识储备。但她不断努力打工,修炼双商,看准机会下手,最后也迎来了自己的事业高峰。

道是规律,规律有哪些?这句话很经典“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也就说,有强者就有弱者,有人性就有善恶,有能力就有高低。从个人角度看,道就是顺应天命,明白自己的位置,在规律里求生存求发展,不过分贪求太多。“如果我的能力只能让我穷困潦倒,那么穷困潦倒就是我的价值。”

对于道的认识,提醒我更加注重这些方面:

1)看到自己或别人的一个行动,可以观察觉悟到这是在哪些文化和观念之下做出的?

2)从表象出发,不断深挖本质原因,推导出这属于哪种规律? 

3)不要过于执念,求快求多,道的存在注定了很多事,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紧。

第二,对认知能力的认识。

为何同样是人,差别这么大?为何有丁元英这样的高人,还有傻的要命的刘冰?为何叶冯刘请高人来王庙村扶贫做事业,最后他们迫不及待逃了,便宜了别人(肖亚文)?

最终的原因,我认为在于他们认知层次的差异以及他们所处的生存位置不同。不同认知层次的人,格局高低不一,最后沉淀到不同的圈子和阶层中去。

我曾经主导过大型论坛活动,里面有个潜规则就是,高管必须和高管对话,同台的必须同一个级别的人。追其原因,不仅仅是身份和面子问题,还有就是互动效果,同一个身份级别的人在认知层级上不会差别太远,否则就容易出现鸡同鸭讲,就像丁元英的妹妹跟他说的那样:跟你说话,你累我们也累。

现在圈子和阶层固化的非常严重。如果靠刷脸混圈子,很难混到核心层,因为圈子的本质是“我们是一类人”。那说明在见识,资源,格局,能力等方面大家都是差不多的水平,可以聊到一块,彼此赋能,互相成就。

一旦人与人出现认知鸿沟,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不平等。对话难以平等,资源难以平等,价值难以平等。谁也不愿意和自己聊不到一起,没什么实际关联的人有太多来往。关系关系,就是你来我往,只是单向的输出,就失去了平衡,如果硬要来往,就会不平等。

就连芮小丹都说自己只是和丁元英躺着说话,还没有资格站着说话,就是因为她其实和丁不是一个圈子的人,但是她的洒脱和美貌打动了丁,而且认知能力还算不错,这才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那么,有没有可能实现圈子跃迁呢?肖亚文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例子。

她是丁的助理,和韩与丁都不是一个圈子的人,她深知这一点,但她也刷脸,但她刷脸的方式是,把每一件事安排妥当,情商高知进退,自然而然的体现自己的能力优势,心甘情愿付出价值。最后她等来了机会,成为公司总经理,这个title就让她有了更多身价和资源,成功挤入圈子。

再说说王庙村扶贫。这事一开始,参与者都各怀心思,注定难以走远。丁只是借这事做成送给芮的礼物,他不是真正关心能不能带叶冯刘脱贫,所以他没有预先告知他们自己的计划。一是怕坏事,二是计划不能保证结果,三是他坚持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

而叶冯刘三人,主要出发点是想做事业变得有钱,但是本钱不多,而且经营的店铺生意惨淡,他们也找不到新出路。也就是说,他们一开始就是冲着挣钱去的,这势必会导致他们看重得失急于求成。其次,他们的余钱不多,比起欧阳的几百万资产,丁被暂时冻结的成千上亿的钱财,他们没有足够底气资本,去抵抗不确定性。

于是他们在关键时刻退缩了,他们理解不了丁的决策,主要是认知层次上的差距。他们以为发展轨迹是做好品质,步步夯实自己的生意,没想到丁的套路不是这样走的,是想逼行业巨头合作一步到位。

其次他们不懂法律,又看了自己的钱袋子,不想冒风险就退了股份。而精通法律会观察局势的肖亚文,却认为这是个好机会。即便肖亚文也没啥本钱,但是认知能力告诉她,成功几率很大,虽然有一定风险,还是值得一拼。

你会发现,最后一切的结果和选择,都会归于认知能力的高低。有了认识能力,就有了圈子,有了资本,有了阶层。如果按认知能力排序,我心目中的初步排序如下:丁>芮>韩>肖>欧阳>叶>冯>刘。

对于认知的认识,提醒我更加注重这些方面:

1)在各个领域都要尽可能积累基础知识,再度提高认知能力,判断力和思考力。当认知不够,就算有了机会,也抓不住。

2)找到和凸显自己的优势价值,让自己变得有用。一步步积累,不急于求成,等待机会。

第三,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第一个是生存问题,第二个是回答生命的价值的问题。”很多人都还在生存问题上打转,为柴米油盐发愁,可能终其一生都没有探究过生命价值是什么。

想起了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原理,提到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基本上是当底层需求被满足后,人才会追求更高需求。

生命价值是什么?回答这种问题,有点虚。还是从小丹这里找些启发吧。遇到喜欢的人很洒脱,不求天长地久只求当下拥有。不恐惧生死,认为死了是永恒,活着就享受当下。

选择自杀,也是“当生则生,当死则死”。因为她清楚明白,残疾的自己不完美了,不再有美丽的躯壳,不再有尊严的活着,会让家人和朋友怜悯,但她想要的生命价值不是这样的苟延残喘,也不想给别人带去负担。

我们都没有真正接受过生死观的教育,我们害怕死亡,不敢想象那一刻。但越是恐惧,就越难做到“当生则生,当死则死”。生死由命,也是道之所在。有生就有死,有先就有后,不如清醒的活着,洒脱一点,生的时候活在当下,死的时候无悔无憾。

电影《大鱼海棠》里有句台词,我一直纪念于心:“这短短的一生,我们最终都会失去。 你不妨大胆一些,爱一个人,攀一座山,追一个梦。”

对于生命价值的认识,提醒我更加注重这些方面:

1)活在当下,不必过于恐惧死亡,这关逃不脱,牢记这句话:当生则生,当死则死。

2)无论贫穷富有,无论何种境地,生命都有价值意义,不是只有富有了才有追求价值的权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道》(遥远的救世主):认知层次,文化属性,生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