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红军之家——老红军高锦文一家的红色故事》——后记

后记

文/朱秋霞

为老红军高锦文写传记作品 的起因,源于高锦文次子高粱栋先生的一个念想。

自古以来,单县各家族都有续家谱的习惯,特别是近年来各大家族相继成立了理事会,组织开展祭祖、寻根等活动,家族文化传承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有利于社会团结,有助于经济发展。

2008年,高粱栋带领全家人追随父亲的足迹,回到山西认祖归宗,本想这次回去就把家谱续上,经过一番打听,才知道老爷爷原籍陕西,因逃荒落脚在山西,根在陕西却无从查找,他便萌生了为父亲写传记的想法,父亲是老红军,传承红军精神对后代也是一种教育,让后代了解老一辈人的事迹,明白老辈人是怎样一步步从困苦中走过来的,以及他们是怎样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自立自强的,把这些过程从头至尾原原本本及真实地记录下来,也就等于记录了家谱,让后代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于是,他找到原县志办惠正法主任,请他给予一些建议。惠主任认为发掘和整理老红军事迹很有必要性,大的方面可以影响整个社会,小的方面可以让后代子孙了解历史,便于家庭往更好的方面发展。

2020年4月18日,惠主任主持召开了《高锦文老红军传记》创作座谈会,邀请了高锦文后代子女(次子高粱栋、四子高良栓、长女高玉莲、小女高连英等人)、对家谱家族文化深有研究的朱瑞贞先生及县文联领导等人参加。

会议讨论后,大家一致同意由我来撰写老红军高锦文传记,接到任务后,我便开始了资料搜集整理工作,高老红军的家人们都非常积极地配合我的采访工作,全家人对我以宾客相待,热情招待,令人感动。

四月下旬,正是春天最好的时光,高老红军在张聂庄村的老院子沐浴在春光里,四间破旧的土砖房,黑色小瓦的房顶、老式的木楞窗户、屋檐下一排鸽子窝,一棵高大的梧桐树,粉色的花朵开满枝头,几只小鸟在树梢轻快地鸣叫着,古话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如此这般朴实温馨的农家小院,纵然主人不在,仍然韵味十足。

通过实地走访,我初步形成了一个写作纲要,也就是以时间顺序把高老红军的一生重要的节点记下来,再搞清楚围绕这个节点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比如红军东征的战斗过程、115师686团的改编及参战情况、高老参加的各个战役历史、湖西根据地、苏鲁豫支队、黄河支队的历史背景等等资料,那么高老一生的历程就清晰立体多了,我的眼前似乎看到了年轻的高锦文在战场奋勇杀敌的身影,耳边似乎听到了震耳欲聋是喊杀声,五月初,正式进入创作阶段。

1935年十月,陕北红军北上抗日,高锦文参军入伍,先后参与了红军东渡、平型关大捷、鲁南战役、梁山战役、湖西抗战等大小战役数次,高老的人生经历与中国革命历史连在一起,必然要了解当年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环境,每一个人的人生都离不开社会生活环境,在时代的大背景下,高锦文跟着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一生忠于共产党,忠于革命。1937年,国共达成抗日统一战线,红军改编为八路军,遵循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从陕甘宁转战晋西、冀东、鲁南、鲁西南等地,与日作战的八年间,战争一触即发,几乎每天都与死神作斗争,高锦文身体多处负伤,在张寨养伤期间,还肩负地方工作,直至全国解放,戎马一生,归于平静。

高锦文曾经与许多著名高级将领(如戴润生、邓克明、王秉章等将领)并肩作战,从不居功为傲,困难时期也从不言苦,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他朴实忠厚、坚韧不拔,他爱憎分明、勇于担当,把他的人生历程和品格精神记录下来,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供人们参阅回味,也是惠正法、朱瑞贞、高粱栋等老师策划此书的目的和初衷。

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惠正法、朱瑞贞等老师,及高老红军家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别是惠正法、朱瑞贞老师多次提出写作建议和指导,深表感谢!

由于个人写作能力有限,不能尽善尽美地展现高老红军及家人的高尚品格,与预期还是有差距的,希望阅读此书的读者提出批评和指正,深表感谢!

2020年10月于单县

你可能感兴趣的:(纪实文学《红军之家——老红军高锦文一家的红色故事》——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