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京华烟云》有感

浮华如梦

红尘翻滚在俗世中

论姻缘的交错

心口上隐隐作痛

一念间大梦初醒

奈何苍茫中没人懂

梦早已是旧梦

前尘往事尽随风

几多欢笑几多愁

分离与聚合几人留

人生入戏不敢挽你的手

年华散尽白人头

翻云覆雨一场空

夜阑人静时谁看透

满目荒唐不忍在回眸

消失在烟云中

背景简介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各族儿女奋力抗战。"作为一个作家,最有效的武器是作品"。旅居巴黎的林语堂,内心充满着爱国主义情怀,他要拿起笔进行反抗。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期间,他用英文写了一部长篇小说,《Moment in Peking》,中文名《京华烟云》。

小说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京华烟云》前面的献词为:全书写罢泪涔涔,献予歼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热血,神州谁是自由民。

1975年,林语堂凭借《京华烟云》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由此可以,这的确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但我和国内部分读者的感受相同:小说自有出彩之处,但也存在不足,比如部分字句稍嫌啰嗦聒噪,实在无法有耐心读下去。抱着一种质疑的态度,我查了下因由,有一种说法我比较赞同:之所以存在这样的诟病,是因为这部小说原为英文版本,受众是国外读者,而非国内读者;另外,由英文翻译成中文,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差异。

内容简介

小说共三部。

第一部《道家女儿》,写1900年到1909年。八国联军入侵的风声日紧,京城拥有百万资产的富商又是道家信徒的姚思安举家离京南下时,在兵荒马乱之中,姚家十岁的姑娘姚木兰同家人失散,后由京官曾文璞接到家中。木兰与曾家三儿子荪亚被看作天赐的良缘。几年后,姚木兰长成美丽过人、心灵手巧的少女。这时接二连三的人世波澜打破了这两家宁静的生活。奋发有为的青年孔立夫走进姚家生活的圈子,也走进姚木兰的心灵。木兰与荪亚结婚,这样,道家的女儿成了儒家的媳妇,而木兰心里爱的却是孔立夫。

第二部《庭院悲剧》,叙述牛家恶势力的作威作福及衰败崩溃过程,之后笔触又回到姚家庭院,展现一幕幕悲剧:姚家长子体仁身亡,体仁的母亲得了怪病久治不愈,姚木兰舅父冯泽安女儿冯红玉投湖自尽,姚思安自认为对家庭的职责已尽,削发改装,走出庭院,外出云游。宣布十年后回来。

第三部《秋季歌声》,描写了五四运动前夕到日本侵略军占领京、沪、杭之后二十年间姚曾两家的生活。随着时光的流逝,曾、姚两家的第三代逐渐长大。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木兰一家远离杭州西行。沿途都是逃难的人群。木兰在西行途中收留了三个孤儿和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她感到自己虽已到了生命的秋季,但下一代却处于春季,"在晚秋的落叶之歌里含着青春的催眠曲"。小说在"秋季歌声"中结束。

读后小感

一花一世界。由于年龄、性别、阅历、学历、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每位读者的感受略有不同。作为女性读者,我比较关注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所以接下来,我将重点谈谈对木兰、莫愁、红玉、曼妮、以及丫鬟银屏的几点看法。当然,做学问的人都强调分析人物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及环境,但我偏不,我会用现代人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她们。

姚木兰

毫无疑问,姚木兰是林语堂先生心中的完美女性,是道家与儒家,新社会与旧社会结合的产物。读完整部小说,姚木兰于我恰如悬挂在墙壁之上供人欣赏的画。木兰集美貌和才情于一身,拥有道家超凡脱俗的气质,又兼具儒家知书达礼的品质,无论在婆家还是在娘家都拥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与丈夫荪亚相亲相爱,与闺蜜曼妮情同姐妹,与知己孔立夫发乎情止于礼。

在木兰身上基本没有不和谐的地方,即便是她想给丈夫荪亚纳妾,林语堂先生也没有在小说中表示出批判和否定。若说这女子身上所没有的,那便是反抗精神。她眼看着好姐妹曼妮走入火坑,只是为曼妮感觉到悲哀,便再无其它。她爱的人明明是孔立夫,却依然顺从了封建家长的意思和曾荪亚结婚生子。后来,中年的荪亚和女学生曹丽华勾搭上之后,她虽然和父亲姚思安设法化解,却主动向曹丽华提出可以二女共伺一夫,为丈夫纳妾的念头依然在。如果这件事勉强算是反抗,那么它是软弱无力的。与其说是姚木兰的胜利,不如说是曹丽华的成全和退出。用现代话讲是原配遇到了通情达理的小三。若是这小三够泼辣无耻,原配未必能打得过。

当然,木兰有一点处理得很到位,她把对立夫的爱深埋于心,不给自己找麻烦,也不给别人找麻烦。在小说中,木兰的心理活动居多,其他人偏少。小说中重点刻画了木兰对孔立夫的感情,但是孔立夫心里怎么想我们读者未可知,不过通过他俩的互动,确实比荪亚要般配得多。

荪亚这个官二代,心安理得地靠家底儿养活,他二哥经亚羡慕嫉妒恨,不止一次问他,“为什么不上班?”荪亚的回答是自己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官儿既做不成,其他事情又不会做,所以只能在家吃父亲的俸禄。瞧瞧,这样的男人,在现代社会叫“寄生虫”。姚木兰之所以如此放纵自己的丈夫好吃懒做,源于她的道家思想,“无为而治”。在现代,女子不可学木兰,男子不可学荪亚。

姚莫愁

小说中对莫愁的描写与刻画比姐姐木兰少太多。林语堂先生重点展示了莫愁的辩论才能。如果说姐姐木兰有《红楼梦》中史湘云的娇憨与豪爽特点,那么妹妹莫愁则具有宝钗的圆润通达,沉稳大气。莫愁,是一个很接地气的大家闺秀,为人讲求实际,有富贵相,对待丈夫一心一意。小说中立夫打的比喻非常形象,莫愁就像水母一样,无时无刻不包裹着他。读到这段,我微笑蹙眉,像水母一般的女子该有多可怕,如果放在现代,不就是个老妈子吗?

红玉

《红楼梦》对林语堂先生的影响很大,原本他打算把《红楼梦》翻译成英文版本,考虑再三,觉得不合时宜,所以才决定亲自动笔写《京华烟云》。红玉这个角色和林黛玉很像,病秧子,敏感多疑,尖酸刻薄,生性高傲,才情满怀。红玉自小和表哥阿非青梅竹马,长大后两个年轻人暗生情愫。

阿非和哥哥体仁合起来才算得上一个完整的宝玉。和宝玉一样,阿非喜欢怜香惜玉。无论和哪个女孩子玩,红玉都会吃醋哭泣。后来府上来了一个满族丫鬟宝芬,气质不凡,渐渐博得阿非的好感。红玉醋意翻腾,想起月下老人祠灵签:“莫将真幻来相混,芬芳香过总成空”,了悟到宝芬才是表格阿非合适的伴侣,于是在夜里饮恨投湖自尽,皆为成全表格一桩美满的婚姻。

若为女人,千万不要做红玉,纵然有万般才能又如何,终究化为一缕孤魂。

曼妮

曼妮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小说没有过多描写她的心理感受。她是逆来顺受的,完全听信命运的安排。自古以来,这样的女子数不胜数。平亚命不久矣,她是用来冲喜的“药”,生是平亚的人死是平亚的鬼。曼妮这个寡妇不及《红花楼》中的寡妇李纨,她青灯古佛守了一辈子贞洁,到最后却被日本人玷污,不堪屈辱裸死在房内。曼妮是没有灵魂的,就在她决定给平亚冲喜的那一刻,她的生命之花已经枯萎了。小说中如此多的女性形象中,曼妮最能代表封建女性。

银屏

银屏有点像《红楼梦》中的晴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她是姚家来得最早的丫鬟,因为长期和小姐少爷们一起处,耳濡目染,对小姐们的言谈举止也有样学样地领悟了几分。银屏从小就服侍大少爷体仁。体仁是宝玉的另一半,放浪形骸,行为疏狂,对银屏一往情深。但是,姚太太认定银屏是个祸害,狐狸精,勾引儿子体仁不走正道,一门心思想把银屏嫁出去。在儿子体仁出国的途中,姚太太借机逼走银屏。后体仁意志不坚定,出国未成,又返回家中。在外流浪的银屏恨姚太太入骨,习得一些勾引男人的本领,立誓将体仁勾引到手,叫姚太太尝尝失去儿子的滋味。后银屏怀孕,本打算借孩子要挟姚太太。可姚太太并非软柿子,派人将孩子抢走,银屏的如意算盘落空,一头撞死,死前再次发出诅咒,做鬼也不会放过姚太太。银屏死后姚太太心中有鬼,一病不起,最终在红玉死后没多久,也驾鹤西去。

银屏是整部小说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子。以卵击石,鸡飞蛋打。银屏究竟有多爱体仁,不得而知。但她深知唯有体仁才是她进阶上流社会的筹码。她不愿意被送回去嫁给庄稼汉,十几年的富人家生活刺激着她的神经,为了维持这种体面的生活,她没有理由不紧紧抓住体仁。

同样是丫鬟晋级,银屏失败,宝芬成功。那么姚太太为什么如此嫌恶银屏呢?因为银屏让姚太太感觉到了一种强烈的威胁。体仁是姚太太的大儿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心怕掉了,她绝对不允许任何女人和自己分享儿子。她儿子不怎么爱她亲近她,凭什么对一个下贱的丫头百依百顺?况且子女婚姻,讲求门当户对,她绝对不可能同意儿子娶银屏。

银屏死于姚太太这些守旧势力的威逼,也死于自己的性格。现在的女子若是想和婆婆和谐共处,千万不要让婆婆觉得她失去了一个儿子,而是让她觉得自己多了一个女儿,像宝芬一样,如此才能安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京华烟云》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