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读书笔记

1、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从问题出发:为什么这样的社会能够运转--个人在信息极其有限的情况下追逐自身利益,不但没有造成混乱,反而形成了井然有序且成果丰硕的社会?即如何描述社会协作过程。


基本假设:所有社会现象均源于个体的行为和互动,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基于期望的额外收益和成本进行选择。


经济学研究人们的选择及其无意的结果;关注三个方面:行为、互动、结果。


优化:使用者最大限度地从资源中获取他想要的东西,稀缺使得优化成为必要;稀缺性约束下的选择行为。


个体经济行为的核心问题是稀缺性,群体互动的核心问题是个体计划的多种多样甚至互不兼容。


通过相互调整进行合作:存在一个相互调整的过程,持续调节个人行为产生的不断变动的净收益。


产权是经济学游戏规则的一大部分,市场交换经济的基础是私有产权。通过准确地决定何物在何种情况下属于何人,私有产权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和激励。


经济学理论重视个体,实际上只有个体进行选择。




2、效率、交换与比较优势



“贸易是非生产性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和误解;交换是生产性的,因为有助于更好满足人们的需要。


好品:某物在选择者眼里多多益善,免费品是不用付出代价就能获得的好品,稀缺品必须以别的有价值的东西为代价才能得到。


坏品:越少越好的东西


经济学意义上的好品和坏品的概念都是主观的;财富就是人们认为有价值的任何东西。


经济增长并不在于生产更多的东西,而在于生产更多的财富;必须从根本上抛弃“财富等于有形物质”这一见解。


对贸易生产性的论证:自愿交换从来都不是等值交换,双方都得到了获得更大价值的机会,财富都增加了,因此贸易是生产性的;即交换使资源重新配置。


任何选择都有代价,即机会成本;寻求交易的成本是交易成本。


经济效率:从决策者的角度比较额外收益和额外成本,问“值不值”;一个计划或项目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被称为有经济效率。


关于效率的争论,实际上是关于价值观和产权的争论。


当产权是清晰、稳定且可交换的时候,稀缺资源会倾向于产生一个能反映其相对稀缺性的货币价格,然后决策者会利用这些价格信息追求其所认为的效率。


比较优势:和他人相比,有能力以较低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