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言诗《十方》,经典之作,丰富了文学文化宝库

十方

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

人类花草树木鸟兽鱼虫。

众生同在美丽地球家园,

和谐共处创造美好时光。

图片发自App


一、创作背景

凡尘云仙(李云茂)先生,是当代诗人、作家,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之一。

凡尘云仙(李云茂)先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博览群书,阅读经典书籍,思考人生,感悟人生,探索真理,想要更清楚地认识世界。

十方,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十个方位,代指所有的方位。

人类,花草树木,鸟兽鱼虫,不同的生物种类,代指所有的生物。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地球上的生物有多样性,各种各样的生命共同生活在美丽的家园,一起谱写着生命的美好。

凡尘云仙(李云茂)先生,根据十方和众生的知识,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创作了诗歌《十方》,这是一首非常罕见的十言诗,价值非凡,意义重大。

二、诗歌鉴赏

1.作品来源和出处

十方

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

人类花草树木鸟兽鱼虫。

众生同在美丽地球家园,

和谐共处创造美好时光。

《十方》这首诗,是当代诗人、作家凡尘云仙先生的作品,作品诞生于2019年。

2.诗歌鉴赏

十方

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

人类花草树木鸟兽鱼虫。

众生同在美丽地球家园,

和谐共处创造美好时光。

《十方》这首诗,有意境,用字规范,是优秀的诗歌,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十方》这首诗,是一首十言诗,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诗歌体裁,极大的丰富了诗歌体系和文学文化宝库的内容,具有很大的价值,价值非凡,意义重大。

《十方》这首诗,包罗万象,应有尽有。这首诗写出了所有的方位,也写出了所有的种族,大气磅礴,妙趣无穷。

《十方》这首诗,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十方》这首诗,精妙绝伦,大气磅礴,实属精品佳作,是经典之作。

图片发自App


三、诗歌解读

1.意境

十方

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

人类花草树木鸟兽鱼虫。

众生同在美丽地球家园,

和谐共处创造美好时光。

《十方》这首诗,有意境,大气、美好,蕴藏着美好的祝福。

《十方》这首诗的意境,具体是:方位分为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前后,十个方位代指所有的方位,生物分为人类、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所有的生命都是生物。在人类已知的认识和理解中,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各种生物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和谐相处,共同创造美好的世界。

《十方》这首诗的意境,简单来说就是:所有的生命,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共同建设美丽的世界。

2.用字

十方

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

人类花草树木鸟兽鱼虫。

众生同在美丽地球家园,

和谐共处创造美好时光。

《十方》这首诗,用字规范,符合一般逻辑,符合科学常识,符合人民群众认知。

在《十方》这首诗中,

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是十个方位词,代指所有的方位。

在一般的认识和理解中,里和外,西北、东南等,也都是方位词,这是没错的。实际上,这些都包含在十方中,而且一般都是里面和外面,前后则可以和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并列,统称十方,代指所有的方位。

人类花草树木鸟兽鱼虫,代指所有的种族,所有的生命。

人类,其实也是动物的一种,相对来讲发展的较为成熟,有灿烂的文明。

花草树木,指的是所有的植物类生命。

鸟兽鱼虫,指的是所有的动物类生命。

众生,所有的生命。

地球家园,这是常识,地球是大家的家园。

和谐共处,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真理性的认识和理解。

地球上的生命都是一家人,人类基本上从生物链中独立了出来,不用打猎,也不用当做猎物。当今时代,虽然还有很多不和谐的地方,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和谐共处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保护环境,爱护其他生物,建设美丽的家园,可喜可贺!

《十方》这首诗,整体采用了十言诗的形式,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诗歌体裁,在当今时代,优秀的古体诗是很少的,十言诗更是凤毛麟角,古往今来也是非常少见的,难度非常大。

《十方》这首诗,精妙绝伦,构思巧妙,语言流畅自然,浑然天成,毫无矫揉造作之意。

图片发自App


四、结语

十方

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

人类花草树木鸟兽鱼虫。

众生同在美丽地球家园,

和谐共处创造美好时光。

《十方》这首诗,有意境,用字规范,是优秀诗歌,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十方》这首诗,是非常罕见的十言诗,是一种难度非常大的诗歌体裁。作者凡尘云仙(李云茂)先生构思巧妙,引人入胜,创作了《十方》这首诗,很大程度的丰富了诗歌体系,充实了文学文化宝库的内容,价值非凡,意义重大。

《十方》这首诗,是经典之作!这首诗除了自身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还表达了作者凡尘云仙先生的美好祝福,祝我们的世界越来越美好,祝所有努力生活的正常人开心快乐!

凡尘云仙,当代诗人、作家。诗词、对联、文学文化、哲学,用心创作精品佳作,传承发扬中华文化。

感谢关注和支持!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言诗《十方》,经典之作,丰富了文学文化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