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规矩和爱的融合—读《规矩和爱》

自从孩子回到广州后,发现他滋生了许多坏毛病,例如瞪白眼、发出轻蔑的“哼哼“声,或稍不顺意就大吵大闹,尖声高叫,情绪非常激动。而他一旦被管教,狼哭鬼嚎,倔强不服从,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抢玩具和睡觉前夕,总是要折腾几回,为此家里每天上演“宝宝成人大作战”,好不“热闹”。

金宝早教中心Sky老师针对这种情况,耐心地推荐我阅读王涛博士的《规矩和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书不厚,我花了2个小时左右时间阅读完。

本书一共有八章,介绍了学做父母及重新认识自己的父母,帮助为人父母梳理清楚自己的责任和自身遇到的原生家庭问题;然后重点介绍了规矩和爱,为什么设立规矩,规矩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爱和亲子互动模式;重点介绍了培养情商的5个要素;书最后一章介绍了关于驯马人蒙迪的故事。其中对我启发较大的是规矩这些章节。

作者观点: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融合规矩和爱。 规矩如同社会中的法律,法律的2个基本功能是追求公平和教育,规矩是给孩子的行为设定界限,让孩子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家庭教育中惩前是必须的,重点还是在于毖后的教育,做到要孩子最终产生内在的敬畏之心。

什么是敬畏?

作者定义是:在面对权威、崇高或庄严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的感受,它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并且书中将周公和张居正做了案例对比。这个定义我不太认同,我认为的敬畏,包含范围更广泛,例如我们对生命、未知力量等的敬畏,对一颗草、一株树、遥远星辰、大自然等等。甚至我想,西方的上帝或者东方的佛祖,都是被人类具象化了的未知力量,人因此有了敬畏之心。

父母如何在立规矩中体现自己的敬畏之心呢?

首先立规矩要认真不能随便;其次立规矩需要有合理的惩罚。规矩的数量要合理,同一时期不要超过3条,在制定的过程中要让孩子一起参与,制定的时候需要有一定的仪式感。例如,父母要认真朗读,并贴在家里显眼的地方,这样既可以起到警示作用,又可以在惩罚时候把他带到规矩前,让孩子感受到有法可依。这跟管理不是一样的道理么,肖先生说:接下来我们的课题是,在家里学会如何领导小宝宝。

家长在惩罚的时候需要注意:

不要把惩罚随便拿掉,真心认错固然值得肯定,但认错不能替代惩罚。好的惩罚是自然的结果,例如不吃饭自然结果就是饿肚子,但自然结果毕竟不多,这个时候合理有效的惩罚可以是剥夺特权,例如减少看动画片的权利,但及时性可能就不够;于是,体罚就有必要了。

在体罚过程中,一定要注意2个因素:一是父母对孩子平时是否有爱,二是在体罚过程中父母是否能控制情绪。作者提到一个基本原则:要想让体罚孩子变成理性的教育必须记住2句话:第一,想打的时候不能打;第二,不想打的时候却不得不打。所以,我觉得惩罚,更考验的是作为家长,你有没有能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冷静和理性地去判断,让家法真正发挥惩戒的效果。

订立规矩有三大原则:爱为基础的原则,趁早原则,一致性原则。

其中一致性原则要遵守几个方法:

1、重要的规矩写下来。

2、控制自己的情绪,仔细分析孩子的行为,按行为动机来决定惩罚。

3、祖辈要和父母一致,父母之间的规矩也要一致。家里不能有许多头,必须由1个人负责最后的责任。父母之间即使不一样,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责另一方的规矩,这样会损害规矩的权威。

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沟通的方法和培养情商的方法,如沟通过程中可以重复孩子的话,要以孩子的表达为中心;在培养孩子的自我调控时,可以使用“回溯”法,让孩子回忆讲述已经发生的时期,尽可能关注积极正面的细节;培养孩子做家务,也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责任心等。

全书总结:

在没有规矩的爱中长大, 孩子失去了感恩。 

在没有爱的规矩中长大, 孩子学会了自卑。 

在失却规矩和爱的环境中长大, 孩子失去了敬畏。 

在规矩和爱中长大, 孩子学会了谦卑和自信。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庭是规矩和爱的融合—读《规矩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