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通了”?

最近36kr发了一篇《不做打工人,95后已经开始回小城市创业了》,瞬间有点感慨。倒不是像很多人哀声载道的说,这届年轻人不行了,我反而觉得,这届年轻人,想通了。

《90、95后职场私密调查》显示,近六成(58%)年轻人希望未来独自创业,择业上面,他们更倾向于尝试互联网催生的各种新兴职业,如主播、网红、自媒体等。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做vloger

确实,身边不同阶段的朋友都在自己做着风风火火的自媒体生意,不知道钱有没有赚很多,只知道每天都是在忙碌中快活,而通常以自我为核心资产的这种工作,不会受到地域限制。如果说一定要在出卖劳动力和自我之间划出界限,可能创业就会是非常好的『第三空间』。当然这个空间,也一定在暗地里标好了价格——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来经营。

当然创业只是一种选择,创业的背后其实透露着年轻人对“自我价值”的理性再评估,这也侧面反映,更多层次的自我意识在全社会范围内涌现出来。

《西方的妄想》里,很形象的描绘了工业革命时期,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下的劳工关系更像是一种变相的“奴隶制”——每个人都像是流水线上的一个零件,按照固定的程序完成固定的动作,这个过程中丝毫没有,或者说也没有必要有工人的“自我意识”。而几乎可以说,自我意识的涌现其实是推动社会文化(环境)进步的一股力量。

那么为什么年轻人都“想通了”?

过饱和的内容时代,年轻人拥有了更多的视野,去接触更多机会和多样的价值观。以往单一的社会价值观被稀释,自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评价体系和逻辑:一个年入百万的人是成功的人,一生平安快乐的人也是成功的人。而这种评价标准在早几年,并没有机会被最大化暴露在公众面前。

然而另一方面,社会的高速发展所造就的文化环境,的的确确也造成了更多浮躁和内卷现象,让年轻人看到,那些短期内无法改变的东西,反而更转向内心和自我。

印象很深的一件事,前段时间五四青年节的时候,腾讯张军发了一条微博,这条微博可谓是惹恼了我们当代青年:


其实只是玩了个梗,但是时间地点人物都不对。于是底下的评论都是指向资本和打工人之间的矛盾,控诉压榨和被压榨之间的矛盾,再加上最近5年内频频爆出的各种打工人加班猝死、996是福报等“催化因子”, 公众的情绪如开闸放水,倾泻而出。

当然,想通并不代表不努力,而是给了自己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啊!

日剧《续倒数第二次恋爱》

为什么要一直逼自己?为什么“ 刚刚好” 不能是最好?为什么一定要拥有那些世俗标签?放缓自己的节奏,控制自己的人生步伐,把生活和体验当成礼物,条条大路通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通了”?)